根据不同的情况,非法排污行为会受到罚款处罚,严重污染情况下还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如果违法排放污染物,将受到罚款处罚,并被责令改正。如果拒不改正,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罚款数额的确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考虑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违法所得等因素。
此外,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如果非法排污行为造成严重污染,相关责任人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具体的刑事处罚将依据刑法相关规定进行。
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义务,并有运用该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
举证责任制度最早产生于古罗马法时代,在经历了中世纪的寺院法演变后,在德国普通法时代确立了原告就其诉讼原因的事实为举证,被告就其抗辩的事件事实为举证的一般原则。同时,宣誓制度也作为法官解决疑难案件的配套和补充制度得到采用。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决定着民事诉讼的构造形态,具有重要地位。而举证责任的分配,又是举证责任制度的核心。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了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一般规则,即“谁主张,谁举证”。根据这一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主要授予检察院、环境行政机关、环境团体或个人等主体。在欧美国家,检察院被视为有资格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当然主体,而中国的地方立法和司法实践也认可了检察院作为原告的身份。然而,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只能进行有限的事后救济,其监督是
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措施支持垃圾分类和处理。政府可以在小区建立垃圾分类设施,设立垃圾分拣处理站,吸纳就业并促进垃圾分类。同时,政府可限制过度包装和未经处理的蔬菜进入市场,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这些措施旨在有效应对垃圾问题。
限期治理是我国环境执法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企业认为在整顿最后期限来临前不会被检查,因此无所顾忌地生产和排污,使得限期治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
第十一条 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应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按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以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