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如果违法排放污染物,将面临以下法律责任:
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将受到罚款处罚。行政机关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根据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罚款数额。
行政机关可以责令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改正违法行为。
如果违法行为未能及时改正,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的种类,并规定按日连续处罚的具体情况。
如果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需要经过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责令停业、关闭。
如果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责令停止建设,并处以罚款,同时可以要求恢复原状。
如果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公开,并处以罚款,同时进行公告。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公益组织在提起诉讼时面临困难,诉讼能力存在不足。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审查中国绿发会提起的公益诉讼再审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