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是为了预防和治理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制定的法律。该法属于环境保护法,是行政法的一部分。
(1) 总则:规定了该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我国各政府机关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划分,以及基本的环境权利义务,并对环境噪声、噪声污染等概念进行了解释。
(2)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规定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标准的制定权限,以及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淘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
(3) 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对工业噪声污染进行了定义,并对其防治工作做出了一些规定。
(4)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对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噪声进行了管理和防治的规定。
(5) 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对交通运输中产生的噪声进行了管理和防治的规定。
(6)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对社会公共场所和居民生活、娱乐中产生的噪声进行了管理的规定。
(7) 法律责任:对违反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各种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
(8) 附则:对该法中的相关术语进行了解释。
1) 管理施工噪声:除了抢修、抢险作业外,任何单位在晚上22时至次日6时之间不得进行施工。这种噪声的管理属于当地行政区的环保局,可以拨打12369进行投诉。
2) 经营性KTV噪声、修房子的噪声等属于社会噪声,可以直接拨打110找公安局。
3) 夜市、商业噪声等扰民行为需要找城管局投诉,具体电话根据地区而异。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主要授予检察院、环境行政机关、环境团体或个人等主体。在欧美国家,检察院被视为有资格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当然主体,而中国的地方立法和司法实践也认可了检察院作为原告的身份。然而,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只能进行有限的事后救济,其监督是
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措施支持垃圾分类和处理。政府可以在小区建立垃圾分类设施,设立垃圾分拣处理站,吸纳就业并促进垃圾分类。同时,政府可限制过度包装和未经处理的蔬菜进入市场,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这些措施旨在有效应对垃圾问题。
我国在涉及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方面,相关法律对赔偿的范围、标准等没有具体规定。目前适用的法律中,涉及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居民区噪音有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一类生活区域夜测50分贝以上,二类生活区域夜测65分贝以上,超过晚上22点或至次日早6点的噪音被视为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