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的主体主要包括人民检察院、社会公益团体、个人等等。无论自然人、社会组织、检察机关还是行政机关作为原告参与公益诉讼,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建立一种互补的多元制主体模式将更符合现实所需。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保护者,予公民公益诉讼起诉权是法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二百八十四条的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公益诉讼应当被人民法院受理:
公益诉讼案件需要有明确的被告方。
公益诉讼案件需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
公益诉讼案件需要有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
公益诉讼案件需要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并由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二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公益诉讼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因污染海洋环境提起的公益诉讼,由污染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采取预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辖。如果对同一侵权行为分别向两个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必要时由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一旦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应当在十日内书面告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二百八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后,其他依法可以提起诉讼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在开庭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准许参加诉讼的,列为共同原告。在公益诉讼案件中,当事人可以和解,人民法院可以调解。如果达成和解或者调解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将协议进行公告,公告期间不得少于三十日。公告期满后,人民法院经审查,如果协议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应当出具调解书;如果协议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不予出具调解书,继续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依法作出裁判。
根据《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二百九十条的规定,公益诉讼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公益诉讼案件的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其他依法具有原告资格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就同一侵权行为另行提起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重要性及其相关规定。该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有助于环境保护部门了解本地污染状况和变化情况,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文章详细阐述了法律法规对排污申报的要求、申报登记的要求和程序、污染物的种类以及申报登记的程序和检查。排污单位必须按照法
政策法规处的行政复议相关内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环保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满意的可申请复议。复议内容包括对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侵犯经营自主权、许可证办理、证书变更等决定的不满。申请人应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复议机关应在受理申
人民陪审员参加庭审的情形,依据相关法律,涉及群体利益、公共利益及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案件需陪审员参与。对于可能判处重刑及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将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七人合议庭审理。此外,还介绍了刑事简易程序的特点,包括仅适用于基层法院、适用于第一审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修宪处理并非现实选择,重点在于加强已有应急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同时,建立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机构,整合到国家常规管理体制中,并进行实践检验和应急处理演习。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也是完善应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