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当检察院、公民或社会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违法,并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可能侵害时,即使与其自身无直接利益关系,也为了维护公益而向特定机关提起诉讼请求,并由特定机关代表起诉到人民法院的一种行政诉讼形式。
尽管目前中国尚未立法承认行政公益诉讼,但通过对西方法治国家行政公诉制度的研究和法理思考,可以发现在中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有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的,也是国际上诉讼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般行政诉讼要求起诉人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即为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而行政公益诉讼则不要求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也不要求是法律关系的当事人。
一般行政诉讼的结果由当事人承担,即由原被告双方或第三人来承担结果。然而,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可能不承担诉讼结果。
一般行政诉讼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诉讼,而行政公益诉讼是为了国家或社会的公众利益而诉讼。
一般行政诉讼中,原告可以自行处分其诉讼权利,而行政公益诉讼中,原告不能处分诉讼权利。一旦提起诉讼,原告只能退出诉讼,而不能申请撤回起诉。
一般行政诉讼要求行政行为已经对原告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害。而行政公益诉讼具有明显的预防性质,即对公益的损害不需要实际发生,只要根据一般理性人的判断,某行政行为在一定时间或某条件成就后,就将给社会公益造成实际损害,公民就可以对该不法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生态环境诉讼中针对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处理方式。当两者涉及同一损害行为时,法院将受理并由同一审判组织审理。在处理过程中,如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先于民事公益诉讼完成,未涵盖的诉讼请求会在之后作出裁判。企业偷排污水的行为将承担民事、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消费者协会的角色变化及支持措施。消费者协会被赋予更多职责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包括举证责任倒置等改变有助于消费者维权。政府应支持消费者协会履行职责并提供必要经费。同时,公益诉讼主体扩大也受到关注,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利益。最后提醒消
公益诉讼的分类。根据诉讼性质,公益诉讼分为民事和行政两类;根据提起主体,分为公诉和私诉;根据当事人确定方式,有法定、协议和任意公益诉讼;根据保护利益的不同,包括环境、劳动、消费者权益等;根据提起目的,分为实体权益保护和法律道德秩序保护两类。
消费公益诉讼的界定和法律处理。消费公益诉讼源于罗马法中的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的狭义公益诉讼和公民等提起的私益诉讼。处理时需区分两种诉讼方式,遵循双轮驱动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处分权。《解释》规定了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的交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