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项重大话题,世界各国都在寻求一条解决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方式。我国更是如此。从当前的实际状况看,一方面改革开放带
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却出现了严重污染及生态平衡的破坏。据估算,目前我
国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700多亿元。远远超过全国每年各
种刑事犯罪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总和。因而已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
国家之一。199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
向农村蔓延。其结果不仅严重危害自然环境、导致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阻碍和制约经
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危及到公私财产安全和人体的生命健康。对这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置环境于不顾,故意或过失地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我国
在1997年刑法出台之前,1979年刑法中没有涉及污染环境犯罪之规定。对于客观上造成
的环境遭受污染或破坏的事实,则主要是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
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环境保护行政性法规中所规定的“依照”或“比
照”刑法有关条文的规定予以处罚。但这种做法加大类推适用制度范围,缺乏具体明确
的处罚,难以判断和掌握罪名及罪与非罪的界限,更不便于司法人员的实际操作。其结
果只能是对严重污染事故行为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难以发挥刑法在环境保护中应有价
值作用。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
法》,以专节的形式增设了破坏环境资源罪,其中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被作为重要罪名
首次确定下来。新罪名的确立,对遏制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状况,统一和完善惩治污染
环境犯罪的立法体制,加速我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的接轨,共同保护人类环境,都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犯罪构成
根据我国《刑法》第338条规定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主体可以是符合一般主体条
件,既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排放、倾倒或处
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司法实践中,本罪的主体一般是指那些能够产生危害废物并足以造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重要性及其相关规定。该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有助于环境保护部门了解本地污染状况和变化情况,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文章详细阐述了法律法规对排污申报的要求、申报登记的要求和程序、污染物的种类以及申报登记的程序和检查。排污单位必须按照法
政策法规处的行政复议相关内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环保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满意的可申请复议。复议内容包括对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侵犯经营自主权、许可证办理、证书变更等决定的不满。申请人应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复议机关应在受理申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修宪处理并非现实选择,重点在于加强已有应急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同时,建立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机构,整合到国家常规管理体制中,并进行实践检验和应急处理演习。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也是完善应急机
环境污染的常见类型和分类。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是主要的污染类型,分别介绍了其常见的污染物和危害。了解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来源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