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年来农村频繁发生旱涝灾害,导致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农村村庄建设规划不完善,基础设施缺乏,道路未硬化,无公厕,人畜混居。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而无法回收,导致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3. 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这不仅严重污染农业产品,也污染了土壤、空气和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另外,由于人多地少和自然灾害频发,土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严重,加剧了人地矛盾。
4.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此外,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5. 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的工业化。由于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相对薄弱,导致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农村地区,或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加剧了城市工业污染的转移。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历史、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其中法制成因与对策是关键。目前的法制状况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立法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被忽视。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性质不匹配,缺乏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首先,要完善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来推进环境法治建设,实现城乡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筹。其次,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倾斜政策、经济扶持和技术支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此外,还需要制定农村环保财政补助和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虽然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与城市不同,但城市环境保护的经验和管理制度可以为农村环境管理提供借鉴。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基础薄弱的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推动农村环境管理的发展。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主要授予检察院、环境行政机关、环境团体或个人等主体。在欧美国家,检察院被视为有资格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当然主体,而中国的地方立法和司法实践也认可了检察院作为原告的身份。然而,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只能进行有限的事后救济,其监督是
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措施支持垃圾分类和处理。政府可以在小区建立垃圾分类设施,设立垃圾分拣处理站,吸纳就业并促进垃圾分类。同时,政府可限制过度包装和未经处理的蔬菜进入市场,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这些措施旨在有效应对垃圾问题。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通知中要求,2017年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根据近期的相关政策及规定,可以明确养殖场拆迁应有补偿。在此,律师要提醒的是:目前进行的拆迁过程中,有不少农村养殖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各地农村养殖户开始担心,因为大部分农村养殖场都将面临拆迁。在拆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