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然而,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本文将指出这些问题,并提出修改中应着重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当前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存在明显缺陷。法律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作为立法目的,但这个目的过于人类中心主义和大城市大企业中心主义,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过去,西方国家也是以这种思想为导向,导致了环境保护的不力。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逐步蔓延到农村地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历史背景,可持续发展并未成为广泛认同的理念。因此,缺乏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立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当前的经济工作仍然依赖传统发展模式,以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环保工作也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和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层面上,许多地区仍然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线,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要求。
在当前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对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进行重新定位是必要的。
除了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的问题外,环境保护法还存在其他一些缺陷。
首先,环保法的内容偏重于污染防治,而忽视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更加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环保法的基本制度不合理。在修改中,应考虑增设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改革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以完善环保法的基本制度。
最后,环保法体系的结构还不完整。在修改中,应该着重完善现有的环保法体系,以适应新的环境保护要求。
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重新定位立法目的,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理念。
2. 基本原则:修正环保法的基本原则,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3. 基本制度:增设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改革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以完善环保法的基本制度。
4. 完善环保法体系:重点完善现有的环保法体系,以适应新的环境保护要求。
综上所述,修改环境保护法是必要的。在修改中,应重新定位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解决环保法存在的缺陷,并着重解决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环保法体系的问题。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主要授予检察院、环境行政机关、环境团体或个人等主体。在欧美国家,检察院被视为有资格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当然主体,而中国的地方立法和司法实践也认可了检察院作为原告的身份。然而,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只能进行有限的事后救济,其监督是
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措施支持垃圾分类和处理。政府可以在小区建立垃圾分类设施,设立垃圾分拣处理站,吸纳就业并促进垃圾分类。同时,政府可限制过度包装和未经处理的蔬菜进入市场,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这些措施旨在有效应对垃圾问题。
非法排污水,按照分类的要求进行罚款处罚,造成严重污染的,追究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规定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
为正确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第六条第一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由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