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基本法的修改已成为目前中国环境立法的紧迫任务,而确立科学的环境基本法立法目的则是完善中国环境基本法的前提。为了探究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的演化,本文通过考察了一些代表性国家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条款,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条款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且日益多元化。
在具体探究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时,可以分为价值性目的和工具性目的两大层面。价值性目的指立法者制定环境基本法的出发点和欲达到的目标,体现了该立法的基本功能、价值和使命。工具性目的则是为了指导环境基本法的制定和解释,是法律的最高精神实质。
通过总结各国环境基本法立法目的条款的共性和特性,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环境基本法立法目的的多样性。然而,这些立法目的都围绕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展开,并且在不同的国家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根据中国环境立法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可以提出重新设计中国环境基本法立法目的条款的设想。这一设想应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环境保护的具体需求,确保中国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保护形势。
通过重新设计中国环境基本法立法目的条款,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环境立法体系,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法律保障。这也是当前中国环境立法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同时也是适应国际环境保护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主要授予检察院、环境行政机关、环境团体或个人等主体。在欧美国家,检察院被视为有资格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当然主体,而中国的地方立法和司法实践也认可了检察院作为原告的身份。然而,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只能进行有限的事后救济,其监督是
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措施支持垃圾分类和处理。政府可以在小区建立垃圾分类设施,设立垃圾分拣处理站,吸纳就业并促进垃圾分类。同时,政府可限制过度包装和未经处理的蔬菜进入市场,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这些措施旨在有效应对垃圾问题。
非法排污水,按照分类的要求进行罚款处罚,造成严重污染的,追究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规定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
为正确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第六条第一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由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发生地、损害结果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