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要求,本方案旨在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1.1 试点案件范围
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污染环境、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1.2 诉讼参加人
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人身份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的被告是实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1.3 诉前程序
检察机关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之前,应当依法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有关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1.4 提起诉讼
经过诉前程序,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没有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社会公共利益仍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检察机关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1.5 诉讼请求
检察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要求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诉讼请求。
2.1 试点案件范围
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无法提起诉讼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2.2 诉讼参加人
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人身份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的被告是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
2.3 诉前程序
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之前,检察机关应当先行向相关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纠正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依法履行职责。
2.4 提起诉讼
经过诉前程序,行政机关拒不纠正违法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仍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检察机关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2.5 诉讼请求
检察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或者部分撤销违法行政行为、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确认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等诉讼请求。
3.1 试点期间,地方人民检察院拟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的,应当先行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
3.2 提起公益诉讼,检察机关免缴诉讼费。
3.3 提起公益诉讼,适用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1. 立法机关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5年6月授权,自2015年7月起开展试点工作,试点期限为两年。
2. 积极开展试点。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和试点工作方案,制定出台试点实施办法,并选择北京、内蒙古、吉林、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贵州、云南、陕西、甘肃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试点。
3. 推动相关法律修改完善。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和成效,积极推动相关法律的修改完善。
1. 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确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基本制度和规范,统筹规划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
2. 积极稳妥推进。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既要积极推动,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又要稳妥慎重,严格程序,努力确保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3. 加强协调配合。各试点单位要加强请示报告和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与人民法院的协调配合机制,共同推进试点工作稳步开展。
4. 注重宣传引导。及时宣传试点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把握宣传策略,严格宣传纪律,正确引导社会预期,为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废物焚烧炉的物质转化过程,指出物质燃烧后只是改变形式,并非消失。在废弃物焚烧过程中,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和氯化物等通过烟道气排放并结合微小的烟尘颗粒存在。焚烧产生的化学物质具有持久性、生物聚集性和毒性等特性,再次进入环境并对自然系统构成危险。此外,废弃物
环境税的涵义及特征,包括狭义和广义的环境税定义,以及环境税特有的科学技术性、专用性和过渡性特征。同时,文章还阐述了我国征收环境税的必要性,针对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环境问题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高、水环境污染严重等现状,征收环境税变得尤为重要。
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现行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职权分工不科学等问题,导致环保执法运行不畅。改革应以地位独立、分工明确、办事高效等原则为基础,包括合理设置环境行政机构、规范权力授权、加强机构合作、建立协
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客体和法定名称问题。建议设立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并提出“环境税”、“环境污染税”、“环境消费税”和“环境资源税”等名称及其具体征税对象和设计思路。这些税种旨在保护环境和资源,体现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