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典型海洋自然地理特征的区域,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那些虽然遭受破坏但通过保护可以恢复的海洋自然生态区域,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对于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那些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天然集中分布的区域,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对于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区域,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对于那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的区域,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除上述条件外,还有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也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具备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以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
在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时,必须进行科学论证,以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在开发海岛及周围海域的资源时,应当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以确保不会对海岛地形、岸滩、植被以及海岛周围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专属管辖的相关内容。专属管辖指法律强制规定某类案件只能由特定法院管辖,具有优先性、排他性与强制性。对于国内专属管辖的范围包括因不动产、港口作业纠纷及继承遗产提起的诉讼等。涉外专属管辖则主要涉及到在我国履行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及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