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作为载运具有污染危害性货物的重要交通工具,其结构和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防止或减轻所载货物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这是基于以下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根据第六十五条的规定,船舶必须遵守海上交通安全法律和法规,以防止因碰撞、触礁、搁浅、火灾或爆炸等海难事故而导致海洋环境的污染。这意味着船舶需要具备相应的防污设备和器材,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
根据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对于载运具有污染危害性货物进出港口的船舶,其承运人、货物所有人或代理人必须事先向海事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只有经过批准,这些船舶才能进出港口、过境停留或进行装卸作业。这一规定旨在确保船舶在运输污染危害性货物时具备必要的防污设备和器材。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公益组织在提起诉讼时面临困难,诉讼能力存在不足。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审查中国绿发会提起的公益诉讼再审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