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作为一个经济学现象,可以从“公地悲剧”故事中得到充分体现。为了防止私人或私企等占有和使用公有环境资源作为私人财富,导致公共资源的普遍利益受损,公益诉讼应运而生。公益诉讼是指由适格主体向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的诉讼,旨在维护多数人的公共权益不受侵害,是一种公力救济方式。公益诉讼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逐步发展完善,并成熟于日、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相对于私益诉讼,公益诉讼的特殊性在于其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所谓社会公共利益是指广大公民均能享受到的特定范围内的权益,具有非营利、公益性的特点。这种利益更容易受到私人侵害,从而损害了广大公民对公共利益的合法权益,因此需要公益诉讼来维护公共权益。环境公益诉讼则是针对由于环境问题侵害广大公民权益而引起的诉讼。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引起人类的关注。
根据新修订的《环保法》,符合条件的环保组织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以维护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受到的损害。绍兴市生态文明促进会依法向绍兴市中院资源环境庭提起公益诉讼,并最终获得了赔偿。这起仅赔偿8万元的诉讼案件意义重大。
根据《绍兴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审判状况白皮书》,2013年至今,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数量大幅上升,偷排废水、倾倒印染污泥案件频发。
绍兴市生态文明促进会的律师李志表示:“在环境污染案件高发的背景下,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加大惩处力度。这也给这些偷排废水、废气的企业和个人敲响了警钟。”李志认为,这起案件最大的突破在于,“任何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组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后都可以将侵害公共环境的个人或企业推上被告席,无需直接的利害关系。”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公益组织在提起诉讼时面临困难,诉讼能力存在不足。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审查中国绿发会提起的公益诉讼再审申请。
一是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者包括社会成员,如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成员,既可以是直接的受害人,也可以是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国家行政机关未履行法定职责,构成了对环境公共利益损害的不当行政行为,也是环境公益诉讼的对象。四是环境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