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权,又称为排放权,是指排放污染物的权利。根据法律规定,排放者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分配的额度内,依法享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排污权的行使应当在不损害其他公众环境权益的前提下进行。
财政部对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工作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首先,财政部要尽快在国家层面出台规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指导性文件。目前,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起草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已上报国办。
其次,财政部力争在全国主要省(市)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试点工作,时间为2年至3年。对具备条件的省(市)将予以支持,将更多的排污单位纳入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试点范围,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减排中的作用。
第三,财政部积极推动跨区域的排污权交易。其中,主要是在同一大气污染防控区内推动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在同一流域内推动水污染排污权交易。
随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推进,全国范围内排污权有偿使用的交易制度逐渐健全。这将使得排污权交易的空间不断扩大,对相关上市公司形成利好。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我国则有望成为全球排污权交易第二大市场。因此,排污权交易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是发挥市场机制在污染物减排中的重要制度性安排。该制度有利于污染物总量控制,也有利于企业减排经济价值的市场化。排污权具有约束企业减排的作用,类似于证券市场的特点。
首先,排污权具有产权性,持有者可以享有排污权所带来的收益。
其次,排污权具有有价性,即排污权可以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经济价值。
第三,排污权具有可转让性,持有者可以将排污权转让给其他企业。
最后,排污权具有风险性,企业拥有的排污权可能面临贬值的风险。这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使得排污成本降低,导致企业购买的排污权可能贬值。然而,随着排污总量控制的趋严和边际治理成本的上升,排污权也存在增值的可能。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公益组织在提起诉讼时面临困难,诉讼能力存在不足。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审查中国绿发会提起的公益诉讼再审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