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只有与诉讼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才有资格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然而,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公民对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这种控告包括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控告和向人民法院起诉两种形式。此外,起诉人不必受到实质性损害的限制,公民可以通过集体诉讼来满足实质性损害的要求。集体诉讼的条件包括:权利人或义务人人数众多、诉讼具有同因性、存在相同的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诉讼请求属于同一类型,并且有符合条件的集团诉讼的代表人。
绝对责任是指无需考虑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甚至无需考虑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合法,只要行为人从事某行为,导致某种损害事实发生,并且行为人的行为与该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那么行为人应当对该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行为人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赔偿。无论排污行为是否合法,只要造成污染危害,就必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此外,确认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时,还需要适用我国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例如《民法通则》中关于混合过错和共同过错的规定。混合过错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对损害发生都有过错,如果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共同过错是指损害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侵权人共同造成的,行为人需承担连带责任。连带责任是指两个以上排污者共同造成环境污染损害时,每个排污者都应对损害后果承担全部民事责任。换言之,污染损害的受害者有权向任一排污者提起民事诉讼。当然,如果一个排污者承担了全部赔偿责任后,有权向其他共同造成污染损害的排污者追偿。
在一般的民事诉讼中,由于主要实行过失责任的归责原则,原告要使自己的诉讼主张成立,必须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然而,在环境民事诉讼中,由于实行绝对责任的归责原则,举证责任发生了转移。也就是说,原告只需证明:被告从事了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无需证明是否违法)、自己受到了损害、被告的行为与自己的损害事实之间有联系。而被告则需要证明:自己没有从事该行为、该行为不可能造成此损害、他对此种损害可以按免责条件不承担赔偿责任等。可以看出,在环境民事诉讼中,被告承担了主要的举证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公益组织在提起诉讼时面临困难,诉讼能力存在不足。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审查中国绿发会提起的公益诉讼再审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