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包括财产损害、人身伤害和环境享受损害。(2)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指环境损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即受害人的损害是由行为人的排放物或破坏环境原因造成的。(1) 不可抗力
根据《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3款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依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2) 受害人过错
如果受害人存在过错,也可以成为加害人免责的事由。(3) 第三人的过错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规定,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人排除危害,并承担赔偿责任。(4) 战争行为
战争行为也可以成为加害人免责的事由。1. 消除、治理已造成的污染,使其不再继续危害他人。
2. 设置或加强防治污染的措施、设备。
3. 停止正在进行的污染环境。
1. 直接损失:指环境危害所直接造成的受害人财产的减少或丧失。加害人应全部赔偿直接损失。
2. 间接损失:指因环境危害造成受害人财产或人身受到损害,进而使受害人失去预期利益。原则上,加害人也应全部赔偿间接损失。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承担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由侵权人承担举证责任。污染者需承担因污染环境造成的侵权责任,并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无过错或减轻责任的情况。若涉及多个污染者或第三人过错,责任大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被侵权人可向相应
中国水污染问题的现状。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水污染主要分为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两类,可引起传染病的流行以及各种慢性中毒性疾病。因此,治理水污染,保护水源并净化水源势在必行。
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个人由于污染环境、生态破坏或者其他环境方面的民事侵权行为侵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利益,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我国相关立法则主要规定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即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