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
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环境保护政策的核心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预先措施,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目标。
根据环境经济学的原则,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
由于外部性问题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解决,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加强的过程,为保护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禁止使用含超标准放射性物质或易溶出有毒有害物质的材料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中材料使用的相关规定。根据相关规定,禁止使用含超标准放射性物质或易溶出有毒有害物质的材料,以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在处置工业垃圾和海上试油时,也必须遵守规定,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环境污染侵权行为具有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有别于一般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揭示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的原因。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换言之,受害人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
民法在环境保护中有其独特的作用。1986年的《民法通则》对各种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作了原则规定。结合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民法通则》第134条列举的承担民事责任的十种形式中,适用于环境污染案件的有五种,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4条第款,环境污染赔偿纠纷的加害人应就两方面事项承担举证责任:①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②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谓的因果关系是人们从长期实践经验中所总结出来的就前后两种现象所存在的带有内在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