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界定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之前,我们需要对请求权有一定的认识。请求权最早由德国学者**夏特(Windscheed)在19世纪解释罗马法时提出,他从诉权中发展出请求权的概念。请求权一般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并作为一种权利救济手段而与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性权利区分开来。
在我国,学者们认为请求权是一种派生性权力,其产生方式为作为基础性权力的效力而产生和作为基础性权力的救济权而产生。实体法上的请求权需要经过程序法上的请求权来行使,程序法上的请求权实质上是请求公力救济的权利。因此,在大陆法的民事权利体系中,请求权处于枢纽地位,是将实体权利和诉讼法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有了请求权这一连接点,所有的实体权利可以转化为一种请求权。任何实体权利要进行诉讼上的救济时,最终都会变为请求权。当基础性的实体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就享有请求权来寻求救济。请求权由基础权力发生,凡请求权必依赖一定基础性实体权利而存在。
在离婚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基础是指请求他人为精神损害行为进行赔偿的权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物质性人格权、一般人格权、人格利益和特定的身份权等。
因此,当离婚案件中的受害人在身心和财产方面遭受了严重的损害,特别是精神上的损害比财产上的损害更为严重时,受害人可以依据《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在离婚案件中,当存在多个请求权基础时,法官需要准确地寻找和审查离婚精神损害的请求权基础,以使原告方的请求权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和裨益。
在选择请求权基础时,法官应该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程度、损害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等。同时,法官还应该注重司法的人文关怀,以凸显司法的公正和人性化。
通过对请求权基础方法的阐述,可以帮助法官在离婚民事诉讼中准确地寻找和审查离婚精神损害的请求权基础,从而使受害人选择最佳途径得到补偿,并使其请求权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和裨益。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基础。古代法律中的刑罚制裁体现了对民事主体人格权的保护,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罗马法典编纂时期,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开始萌芽,对生命健康权的法律保护从injuria中分离出来,并允许被害人提起“损害之诉”,自定赔偿数
阿里巴巴将销售假冒服装的淘宝卖家高某诉至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案件。高某在淘宝网上注册网店并销售假冒ROEM和MO&Co服装,被阿里巴巴以网络服务合同纠纷起诉索赔。法院已受理此案。文章还讨论了商誉损失计算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包括如何界定侵权期间、确定因果关
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现实情况。关于受害人是否有权利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法学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受害人无此权利,主要依据是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受害人有此权利,认为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不能
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原因包括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等。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只限于无过错配偶。请求权可以在离婚时或离婚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