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涉及廖某因怀疑丈夫与陆某有不正当关系,在网上连续六次发表言论,指称陆某与丈夫通奸长达两年,并声称陆某被发现后仍不改行为,并多次堕胎。
廖某不仅在微博中公布了陆某的真实姓名,还公布了其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尽管陆某进行了反驳,澄清了事实,但仍有许多人对陆某进行指责、挖苦、讽刺和嘲笑。面对这种情况,陆某要求廖某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但遭到了拒绝,理由是网络是虚拟的,廖某享有在个人微博上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陆某无权干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规定,判断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受害人的名誉确实受到了损害,行为人的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主观上有过错。
在本案中,廖某已经侵犯了陆某的名誉权,应当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相应责任。尽管网民在个人微博上享有发表言论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言论自由必须建立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并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
廖某仅基于怀疑就公开发表对陆某的人身攻击和侮辱言辞,并公布陆某的姓名、住址等信息,宣扬其臆想的事实。这种行为导致陆某名誉受损,贬低了其社会评价。因此,廖某应当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相应责任。
信息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威胁以及网络空间中隐私侵权的情形。网络隐私权涉及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信息,具有客体扩大化和数据化的新特点。非法收集利用个人数据、非法干涉监视私人活动、网络黑客的破坏活动以及擅自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网络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问题。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是有法律依据的,旨在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操作上是可行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虽然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法阻止所有侵权行为,但可通过采取过滤和补救措施来防止损害扩大,因此承担连带责任是合
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文中指出,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需负民事法律责任,包括转发谣言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行为。同时,应扩大刑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规制范畴,并应对网络暴力事件采取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网络言论应急疏
网络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方式,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害包括现有财产损失和可得利益丧失,如工作和法人财产损失等。精神损害则包括名誉利益毁损和精神痛苦。赔偿数额需考虑多种因素。网络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传播行为、针对特定人、传播内容具有妨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