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名誉侵权的责任主体界定相对简单明确,通常是指直接侵权行为人,即通过侮辱、诽谤等行为直接造成受害人社会评价降低的人。然而,在网络名誉侵权中,除了直接侵权行为人外,还涉及到传播者、网络服务提供商等侵权行为人。
初始作者指的是在互联网上首次发表侮辱、诽谤等侵权言论的人。作为侵权言论的直接制造者,初始作者的地位和责任与传统名誉侵权的直接侵权行为人相似,因此初始作者可以确定为侵权责任主体。
传播者是指故意或过失地将在网络上看到的侮辱、诽谤言论以电子邮件、转发等形式扩散的侵权行为人。传播者故意扩散侮辱、诽谤言论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显然应承担法律责任。然而,对于传播者在过失情况下是否应承担责任,学者意见不一。
网络服务提供商,即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是提供网络连接服务的从业者,为用户提供接入网络服务或网络内容服务。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ISP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仅提供接入服务(IAP),主要提供连线服务、IP地址分配、BBS等中立和被动的服务;另一类是提供内容服务(ICP),利用IAP线路建立网站提供信息服务。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网络名誉侵权中可能涉及到他们提供的服务的名誉侵权行为。
(1) 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名誉侵权行为:目前,大多数网站新闻信息来源于传统媒体,因此,网站自己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名誉侵权行为较少。然而,少数网站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以不恰当的方式编辑他人稿件,导致对他人名誉的侵权。此外,一些网络服务提供商自己组织的活动也可能涉及名誉侵权行为。
(2) 为用户提供的服务的名誉侵权行为: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可能导致名誉侵权行为,主要涉及网络游戏纠纷。随着游戏用户权利意识的增强和虚拟财产价值的上升,这类案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1) 通过电子公告服务发表侵权内容的名誉侵权行为:电子公告服务是指通过聊天室、网络论坛、留言板等形式发布信息,从而进行网络侵权行为。侵权行为人利用电子公告服务发表各种侵权言论,侮辱或诽谤他人,甚至将侵权言论发表在多个网络论坛,传播者通过跟帖等形式不断扩大侵权范围和影响。
(2) 通过个人博客、主页等网络空间发表侵权内容的名誉侵权行为:个人博客、主页等网络空间因其个性彰显的特点受到大众追捧,也引发了新的网络名誉侵权行为。这些网络空间为大众提供了自由、广阔的互动舆论平台,更容易发生网络名誉侵权。
(3) 通过电子邮件传播侵权言论的名誉侵权行为:当侵权行为人广泛传播含有不当言论的电子邮件,导致受害人名誉受损,降低其社会评价时,该侵权行为人的行为属于网络名誉侵权行为。除了文字形式,网络名誉侵权还可能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传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名誉侵权的形式和手段层出不穷。
信息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威胁以及网络空间中隐私侵权的情形。网络隐私权涉及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信息,具有客体扩大化和数据化的新特点。非法收集利用个人数据、非法干涉监视私人活动、网络黑客的破坏活动以及擅自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网络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问题。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是有法律依据的,旨在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操作上是可行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虽然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法阻止所有侵权行为,但可通过采取过滤和补救措施来防止损害扩大,因此承担连带责任是合
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打击网络暴力行为。文中指出,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需负民事法律责任,包括转发谣言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行为。同时,应扩大刑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规制范畴,并应对网络暴力事件采取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网络言论应急疏
网络侵害名誉权的赔偿方式,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害包括现有财产损失和可得利益丧失,如工作和法人财产损失等。精神损害则包括名誉利益毁损和精神痛苦。赔偿数额需考虑多种因素。网络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传播行为、针对特定人、传播内容具有妨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