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11日联合公布了一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十六条”意见,旨在进一步明确打击此类违法犯罪的决心和力度。
《意见》共十六条,主要对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管辖、行政执法部门收集、调取证据的效力、抽样取证和委托鉴定、犯罪构成要件的认定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
《意见》规定,若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信息网络上向公众传播他人作品,包括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美术、摄影、录像作品、录音录像制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将被视为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
在商标侵权案件中,对于“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认定标准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根据《意见》,以下情形应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是否经过著作权人许可是衡量构成侵权犯罪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意见》,若有证据证明涉案复制品系非法出版、复制发行的,且出版者、复制发行者无法提供获得著作权人许可的相关证明材料,将可以认定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但若有证据证明权利人放弃权利、涉案作品的著作权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或者著作权保护期限已经届满,则不适用该认定。专家认为,《意见》的发布实施对于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提高中国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水平,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而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第二十五条 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
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因侵权行为发生纠纷的,由侵权地人民法院立案,如果是网络债权的,由网络服务商服务器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立案。第二十一条 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第
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玄武法院受理的刘某诉某销售公司及某电商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某销售公司对其销售的花生夸大宣传,原告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
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网络侵权行为的范围广,取证难。因此,应由这些地区的人民法院优先管辖网络侵权案。当然,网络技术在发展,网络侵权行为在不断翻新,如何确定管辖权也是被害人必须首先考虑清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