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特殊侵权 > 污染环境侵权 > 污染环境罪处置的司法解释是什么

污染环境罪处置的司法解释是什么

时间:2024-11-13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9518
我国的环境问题是非常严峻的,为了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国家已经开放的很多的政策,而且需要耗费的时间很久,那么自己污染环境构成犯罪相关的解释是如何的?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污染环境罪的司法解释及其理解

一、环境污染罪的定义和客观行为

根据刑法第338条的规定,环境污染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处置有放射性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该罪的客观行为主要表现为“排放、倾倒或处置”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排放、倾倒”是相对容易理解和判断的行为,可以通过客观事实直接确定。而“处置”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排放、倾倒”等一切处理行为。然而,在刑法中,对于“处置”的理解存在着“限制说”和“扩大说”两种观点,即“处置”是否必须与“排放、倾倒”在违法程度上相当。本文认为,从解释方法来看,对“处置”进行扩大解释更为合适,其违法程度应低于“排放、倾倒”。

二、对“处置”进行扩大解释的理由

1. “造成环境污染”是污染环境罪的必要要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第1款的规定,从事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严重污染环境的,构成污染环境罪。该规定明确表示,非法处置危险废物并不一定构成污染环境罪,只有“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行为才能定罪。由于“倾倒、排放”直接对环境产生影响,损害后果较为明显。因此,只要“倾倒、排放”行为达到一定数量和时间的要求,就可以直接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而“处置”行为对环境的损害后果并不直接、可见,且因果关系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综合评判。因此,不应将“处置”行为的违法程度与“排放、倾倒”行为的违法程度并列。否则,根据对“排放、倾倒”行为危害性的要求,很多实际上属于污染环境的“处置”行为将无法作为犯罪处理。同时,由于“收集、贮存、利用”等行为对环境的直接污染程度明显小于“排放、倾倒”行为,根据《解释》第6条的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构成污染环境罪。因此,作为与其并列的表述,“处置”行为的违法程度没有理由要求明显大于“收集、贮存、利用”行为,达到与“排放、倾倒”相当的违法程度。2. 将“处置”解释为与其他环保行政法规保持一致。作为典型的行政犯罪,污染环境罪以“违反国家规定”为前提。因此,在刑法和行政法规之间,相关重要立法用语的表述应保持一致,否则将导致法律适用混乱,也不利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根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第31条的规定,“处置”包括了将危险废物焚烧、煅烧、熔融、烧结、裂解、中和、消毒、蒸馏、萃取、沉淀、过滤、拆解以及用其他改变危险废物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等方法。可见,“处置”方式多种多样,其范围广泛,涵盖的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尽相同。如果将“处置”行为局限于焚烧等个别与“倾倒、排放”危害性相当的行为,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处置”手段的不同,即使造成相同的危害结果,有些行为也不能按污染环境罪定罪,只能进行行政处罚,这显然违背了立法本意。3. 将“处置”解释为对物品的实质化处理,并未超出其本义。根据社会大众的一般认知,可以将“处置”解释为“对物品的实质化处理,以改变其本来所具备的部分特性,包括利用、废弃等处理安排,而非简单的物理位置变化或数量切割”。例如,中和、萃取、拆解等行为可以引起危险废物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使危险废物的特性发生变化。因此,将上述行为解释为“处置”并未超出该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一、环境侵权法院取证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 电镀厂环境污染罪的处罚方法

    电镀厂因环境污染所犯的罪行及其处罚方法。违反排放规定的电镀厂将面临有期徒刑和罚款,自首可减轻处罚。环境污染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处罚标准。在环境污染纠纷处理中,原告无需承担举证责任,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之日起算,由侵权行

  •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

  • 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分析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

  • 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有效性问题
  • 污染环境罪处置的司法解释是什么
  • 新环境污染罪司法解释中严重污染环境罪的规定有哪些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