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侵权法院取证
那么当众多的证据呈现在法官面前时,法官将如何认定证据,尤其是相互对立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对于对立的科学证据,为判断哪一方是正确的,法院应当如何予以采信,必须对证据进行质证。依据我国民诉法和证据规则,未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是无效的,法院不予认可。
二、哪些主体能够收集证据
与传统民事诉讼相同,环境侵权案件中证据的收集主体较为广泛,与此同时环境类侵权案件的专业性、特殊性也使其收集证据主体具有相应的特点。
下列主体能够收集证据1、环境侵权案件的当事人,包括受害者和排污者,当事人收集的证据最好进行证据公证。2、律师。3、行政执法机关。4、公安部门。5、检察机关。6、人民法院。7、监测机构。8、司法鉴定机构。9、科学研究机构。
三、案件当事人应当收集哪些证据
虽然在《民事诉讼法》和《证据规定》中确立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一般原则,但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基于“保护弱者”“倾斜立法”的原则,在环境类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中,对环境侵权构成要件的举证责任方面实行“差别待遇”。具体体现在受害人在提起环境污染侵权诉讼时无需对环境污染行为的违法性、加害人是否有过错进行举证,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或举证责任转换。因此在环境侵权案件中:
原告应收集的证据包括:1、开发建设活动和排污的证据。2、排放了何种污染物的证据。3、污染物浓度和数量证据。4、污染物去向的证据。5、受害者接触(暴露)时间和浓度的证据。6、环境和产品质量证据(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海水质量、产品污染物含量等)。7、受害大小的证据。
被告应当收集的证据包括:1、不产生、未排放污染物或未排放致害污染物的证据。2、排放的污染物未到达受害地的证据。3、受害者未接触或者未暴露于污染环境的证据。4、排放的浓度或数量不足以致害的证据。5、他人排放致害污染物的证据或第三者故意或过失的证据。6、他人排污超标和排放总量的证据。7、受害者对受害程度和损失大小弄虚作假的证据。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伪书侵权案。原告指控被告文化艺术出版社冒用其名义制作并出版了一本名为《悬崖边的辩护》的书籍,同时被告图书大厦销售该伪书也构成侵权。被告辩称获得原告同意并由传记作家石X编写该书,不构成侵权。法院追加石X为共同被告,案件待进
环境侵权案件中的关联性证明问题。被侵权人需提供证据证明环境污染与造成的人身损害存在关联性。侵权责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的法律后果,形式多样。最新法规明确了环境侵权案件中关联性证明的举证责任,要求行为人承担举证责任来证明不存在因果关系等情形才可免除责任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浙江金华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恶意注册域名侵犯驰名商标,被告应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
浙江金华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域名侵权案件的判决。被告宋某注册的“顺时针内衣.com”域名侵犯了原告公司拥有的驰名商标,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恶意侵权,要求停止侵权、注销域名,并赔偿原告公司5万元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