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财产损害赔偿一般遵循全额赔偿原则,即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与其所造成的实际损害相对应的赔偿责任。然而,由于环境侵害行为具有持续性和缓慢性的特点,对环境的侵害是不间断的,对环境的影响是渐进的和累积的。因此,在考虑损害赔偿时,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直接损失:即既得利益的丧失或现有财产的减损,应当直接计算。
(2) 间接损失:即受害人在正常情况下应当获得但因受环境污染或破坏而未能获得的那部分收入,也应当计算在内。
人身损害是指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权益的侵害,并导致受害人伤残或死亡。人身损害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以下三种:
(1) 生命丧失:因环境侵权导致被害人丧失生命。
(2) 身体损害:因环境侵权导致人的身体组织器官受损,使其缺失或丧失功能,如造成残疾等。
(3) 生理和心理损害:因环境污染导致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受到损害,如饮用被污染水源导致某种疾病等。
对于人身损害赔偿,一般根据人身损害的程度来确定赔偿范围。即侵权行为造成的人身损害越重,赔偿金额就越高;而人身损害较轻,赔偿金额则相对较低。
精神损害是指因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受的痛苦。例如,原告因住宅附近的噪声污染而导致神经衰弱。在英美法系中,如果受害人死亡,其近亲属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而在涉及人身或人格侵害的案件中,受害人本人也可以主张因疼痛、痛苦或其他精神方面的损害而获得救济。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电镀厂因环境污染所犯的罪行及其处罚方法。违反排放规定的电镀厂将面临有期徒刑和罚款,自首可减轻处罚。环境污染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处罚标准。在环境污染纠纷处理中,原告无需承担举证责任,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之日起算,由侵权行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