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财产损害赔偿一般遵循全额赔偿原则,即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与其所造成的实际损害相对应的赔偿责任。然而,由于环境侵害行为具有持续性和缓慢性的特点,对环境的侵害是不间断的,对环境的影响是渐进的和累积的。因此,在考虑损害赔偿时,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直接损失:即既得利益的丧失或现有财产的减损,应当直接计算。
(2) 间接损失:即受害人在正常情况下应当获得但因受环境污染或破坏而未能获得的那部分收入,也应当计算在内。
人身损害是指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权益的侵害,并导致受害人伤残或死亡。人身损害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以下三种:
(1) 生命丧失:因环境侵权导致被害人丧失生命。
(2) 身体损害:因环境侵权导致人的身体组织器官受损,使其缺失或丧失功能,如造成残疾等。
(3) 生理和心理损害:因环境污染导致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受到损害,如饮用被污染水源导致某种疾病等。
对于人身损害赔偿,一般根据人身损害的程度来确定赔偿范围。即侵权行为造成的人身损害越重,赔偿金额就越高;而人身损害较轻,赔偿金额则相对较低。
精神损害是指因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受的痛苦。例如,原告因住宅附近的噪声污染而导致神经衰弱。在英美法系中,如果受害人死亡,其近亲属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而在涉及人身或人格侵害的案件中,受害人本人也可以主张因疼痛、痛苦或其他精神方面的损害而获得救济。
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属于侵权纠纷的相关内容。依据《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侵权纠纷涉及行为人侵害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需承担民事责任。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中,损坏国家、集体或他人财产的行为应恢复原状或折价赔偿。被侵权人有权向侵权人追究责
是否可以不赔偿侵权责任的问题。法律规定,如行为人过错侵害他人权益,应承担侵权责任;如无强制赔偿规定,可自愿赔偿。同时,损害由受害人故意、第三人造成或不可抗力造成时,责任归属有所不同。因此,面临侵权责任问题时,应研究相关法律规定以确定是否需赔偿。
高危作业侵权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对于高危作业侵权,加害人需承担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的举证责任。对于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在不同情况下,根据具体法律规定和行为人的过错程度来确定举证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