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中的损害是指行为人通过污染或破坏环境而导致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受损。与一般侵权相比,环境侵权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法律上的可补救性,同时还具有特殊性。
1. 潜伏性:一般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通常在行为发生后不久即可显现,而环境侵权的损害后果,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往往需要较长的潜伏期方能表现出来。
2. 广泛性:大型危险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不仅地域和对象广泛,而且污染危害持续时间长。除了物质性损害外,还包括精神性的非物质损害。
3. 因果关系: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是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证明这种因果关系的责任在加害人身上的重要性被弱化。
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存在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
1. 环境侵权的损害通常是间接的,因果关系不会立即显现。
2. 污染物的积累过程和损害结果的产生需要较长时间,且污染往往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果关系的判断极为困难。
3. 由于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扩散、转化规律以及致害机理的认识还不完善。
在一般侵权责任中,受害人负有证明损害与加害人行为间具有因果关系的义务。然而,在环境污染侵权中,证明这种因果关系的困难性导致受害人难以获得赔偿。因此,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规定,加害人承担证明其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如果加害人无法证明这种关系的缺失,就推定其行为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应承担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3)项规定了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中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的具体规定。根据该规定,如果加害人能够证明其污染行为与被害人所受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加害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否则,推定加害人的行为与被害人所受损害存在因果关系,应承担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这一规定彻底改变了因果关系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保护了受害人的民事权益。
环境侵权责任的界定涉及到因果关系的认定。尽管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的因果关系认定存在困难,但通过推定因果关系规则和加害人承担举证责任的方式,可以解决受害人证明责任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在这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维护公平正义提供了法律依据。
凯里学院附中教学楼墙体垮塌事故的相关情况。事故导致2名学生死亡,3人受伤,原因是教学楼楼顶电箱线路老化引发爆炸。学校曾申报重建,但未获批复。事故发生在持续阴雨天气中,居民认为天气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调查教学楼的老旧程度和安全隐患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
环境污染构成犯罪的标准。根据相关规定,环境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将构成犯罪。文章详细列举了构成犯罪的情形,包括造成公私财产损失、土地功能丧失、森林或其他林木死亡、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的情形。同时,解释了在认定环境污染行为时适用的法律标准。
[裁判要旨]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举证责任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即原告就其损害事实进行举证即可;而被告应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原告吴*健不服并仅就被告设立移动通信基站存在污染环境的电磁波辐射提起上诉,原告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