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也称为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具体侵权行为必须具备的条件。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二要件说和三要件说,其中的分歧在于是否以行为的违法性为其构成要件。三要件说认为,构成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要件是:(1)污染环境的行为具有违法性;(2)有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害事实;(3)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与污染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而二要件说认为,环境污染侵权的构成要件是:(1)须有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事实;(2)须损害与污染环境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本文认为,二要件说更合理。在工业社会,人们的行为更多的受到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约束。违反了强制性标准就是违法,符合标准的行为就是不违法,但是没有违反标准造成损害的情况也很常见,特别是在环境污染方面。因此,即使排放污水行为不违法,也要承担环境污染民事责任。
国内大多数学者将污染环境的损害事实作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然而,本文认为将污染环境的危害作为构成要件更为确切。污染环境具有复杂、潜伏时间长等特点,将污染环境的危害作为要件可以包括污染行为发生之初的潜在危险和已经造成的损害事实。这样的要件更有利于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
在环境侵权领域中,因果关系是指污染环境的损害事实与环境污染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认定比一般侵权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更为复杂,特别是在环境污染引起的某些“公害病”方面。因此,对于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认定,应当采用举证责任转移和因果关系推定的原则。
举证责任转移是指一方当事人提出主张后,对这种主张应由对方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在环境侵权方面,如果原告提供了初步证据证明自己受到的损害是被告造成的,那么举证责任就转移到被告一方。如果被告不能证明损害不是其造成的,那么可以推定被告的侵害和原告所受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被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因果关系推定原则是在环境污染案件中应用的一项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如果被告不能证明损害不是其造成的,那么可以推定被告的侵害和原告所受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被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检查制度。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有现场检查权,可查封、扣押违规排污企业设施和设备。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并接受监督。
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和应对之策。随着海洋污染事故的频发,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面临挑战。当前,由于缺乏直接的诉讼主体和对公益损害认识不足等问题,海洋环境公益诉讼鲜有人问津。通过提出塔斯曼海轮海洋溢油生态索赔案等案例,文章指出了当前海洋环境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其中3起为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并重点介绍了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及其挑战。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民事案件数量上升,但环境公益组织参与诉讼的数量和能力均存在不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就拒绝受理的腾格里沙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公益组织在提起诉讼时面临困难,诉讼能力存在不足。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审查中国绿发会提起的公益诉讼再审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