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中,加害方往往是具有经济、科技、信息实力的公司、企业集团甚至跨国公司,而受害方则多为普通农民、渔民或市民,他们缺乏规避和抵抗能力。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中的主体间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性。
此外,环境污染往往是由不特定的多数人的日常行为所导致的,例如汽车尾气排放引发的光化学污染事件以及其他复合侵权事件。因此,确定加害方的责任在某些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同样,受害方的确定也是具有挑战性的,例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造成的癌症患者数量众多,且会对后代产生危害。
环境污染是一种间接侵权行为,加害方的行为往往并不直接对受害方或其财产产生影响,而是通过“环境”这一中介物对其中的人或物造成损害。这种间接性使得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过程变得复杂。此外,污染物质的来源广泛且性质各异,它们进入环境后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并通过自然规律的迁移、扩散、富集等现象,使得损害过程具有显著的复合性。
环境污染的损害后果是持续存在的,即使停止污染物的排放,损害也不会立即消失,而会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特别是对于疾病损害,受害者往往无法及时发现,潜伏时间可能很长,即使发现了也很难迅速消除。因此,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损害后果具有明显的潜伏性和滞后性。例如,日本在70年代发现的骨痛病,其潜伏期长达十余年。另一个例子是日本富山县神道川河岸的炼锌、炼铅厂将含镉的废水排入河流,居民饮用了含镉的水和食用了用含镉的废水浇灌的稻米,导致镉在人体内积聚,十几年后才出现骨骼变形萎缩的后果。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电镀厂因环境污染所犯的罪行及其处罚方法。违反排放规定的电镀厂将面临有期徒刑和罚款,自首可减轻处罚。环境污染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处罚标准。在环境污染纠纷处理中,原告无需承担举证责任,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之日起算,由侵权行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被告的抗辩是否成立以及原告的赔偿请求是否可支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行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责任。被告的污染环境行为存在,原告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因此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的抗辩理由不成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