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高空坠物致人损害的案件屡屡频发,大家也经常听见相关的新闻。那么,依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天降水泥也属于空坠物,如果致人损害责任应该如何承担呢?接下来,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供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责任主体
根据《侵权责任法》,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应承担补偿责任,相较于建筑物的全体使用人,这一规定排除了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主体。这种限定担责者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原则。此外,根据该法第87条的规定,可能的建筑物使用人应承担补偿责任,这既能保证受害人得到救济,又不会因为义务人过多导致补偿数额过小,从而起不到警醒作用。这样的规定能够督促建筑物使用人尽善良注意义务,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同时也避免了补偿义务人范围无限扩大化的问题,因此这一立法规定是合理的。
责任类型
在确定了承担补偿责任的责任主体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各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之间应承担何种责任。根据公平原则和制度设计的需要,他们应承担按份责任。以下是原因:
1. 连带责任过大
连带责任过大会使使用人的责任过重,达不到息诉的目的,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2. 违反公平原则
虽然让多数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为某个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可能失去公平性,但为了平衡各方利益,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确保损害的最小化。因此,如果要让可能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连带责任,那么真正的加害人可能会逍遥法外,正义将无法实现。
3. 连带责任导致内部求偿权的无法实现
当一人承担连带责任并进行全额赔偿后,其他人可能会互相推诿,导致新的案件产生,从而增加了法院的负担。综上所述,各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之间应承担按份责任。按份责任可以减轻压力,使受害人更容易得到补偿。与此同时,通过可能的建筑物使用人主动提供证据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可以缩小加害人范围,经济上的驱动更能刺激他们履行作证义务。此外,按份责任的承担也可以起到预防类似案件发生的作用。
免责事由
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在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时,除非能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否则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应给予补偿。因此,在审理案件时,法院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判断是否免除当事人的责任。
1. 确定具体的侵权责任人
相较于被害人来说,可能加害人与实际加害人同住一栋建筑物内,对于建筑物的情况较为了解,具有地理优势和人脉优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找出实际加害人来免除自己的责任。
2. 举证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
可能加害人可以提供证据证明自己在侵权行为发生时根本不可能在建筑物内,或者伤人物品不可能归属自己,从而在时间上或客观方面免除责任。
3. 不可抗力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9条的规定,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因此,在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时,由于不可抗拒的力量造成物品坠落,即便查明了坠落物的所有人也不需要承担责任。因此,在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时,应当免除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