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同终止后不可以签补充协议。发生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情况后,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合同的法律效力终止。补充协议从属于主合同,合同失效,补充协议无效。第五百一十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
2022-05-07
依法成立的购房协议合法有效,双方当事人一经签字或盖章合同即产生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签订购房协议后未办理过户登记的,所有权不发生改变。第二百一十五条 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自合同
2022-05-07
附加条款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基本条款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另行约定或附加的、用以扩大或限制基本条款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补充条款;
2022-05-06
转让合同必须通知债务人、遵守一定程序,债权的转让人与受让人必须达成债权置换的协议,同时必须具有可转让性,必须以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存在为前提。
2022-04-29
拆迁协议也属于合同,只要当事人双方签字确认后就会发生法律效力。补偿协议订立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补偿协议约定的义务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2022-04-29
只要夫妻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且夫妻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在签订协议时经过双方签字确认,该私下协议就具有法律效力。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将一方名下
2022-04-28
根据《民事诉讼法》执行和解协议不具有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效力,和解协议成立后,一方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有权申请法院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并不需要追究其违约责任,这说明此种和解协议与通常的合同不同,不属于诺成性合同。
2022-04-28
补充协议应明确写明需要补充的内容,同时需要明确主合同即购房合同正文内容,或者采用将主合同作为附件的形式,最后交由双方签字确认,署明日期。该补充协议只有经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才生效,具有与原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
2022-04-27
实际上,公司的合同专用章和公司公章,在代表该公司对外签订合同时,均产生法律效力;
2022-04-27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 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 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自然人可以依法设立遗嘱信托。遗赠抚养协议因是双务的合同,其法律效力最高,其次是遗赠、再次是继承。
2022-04-24
但是前提必须是存在合法有效的购房合同,也就是存在主合同,如果没有主合同情况之下,那么补充协议自然而然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买受人对此已充分理解,并不持异议而愿意接受。如发生上诉变更,出卖人不再另行通知。
2022-04-18
离婚协议书只要符合合同的生效要件,并且没有法定的无效事由,就会发生法律效力。
2022-04-11
异地补办身份证,首先需要所在城市的居住证。如果没有居住证,需要居住地的房产证复印件或者购房合同。如果你是租房子,你需要一份租赁协议。居住证有效期为3年。居住证的法律效力不是很大,买票或者出差住宿的时候不允许。3个月内,临时身份证与普通身份证具有同等法律
2022-04-11
该协议存在合同效力纠纷、实际出资人不进行工商登记存在的法律风险。
2022-04-07
依法成立的购房协议合法有效,双方当事人一经签字或盖章合同即产生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签订购房协议后未办理过户登记的,所有权不发生改变。国家实行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制度。由于是无效合同,开发商应当返还购房人交纳的房款。
2022-03-25
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依法订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的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
2022-03-25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合法途径和法律知识。受害者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等机构投诉求助,也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起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劝阻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同时,文章还详述了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的责任,公安机关的职责,以及对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