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行政复议不服,除行政复议法第六条规定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是不能再次申请复议。
2022-03-31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2022-03-30
1、行政复核有其法律规定中,当合法权益受到影响的公民以及法人和其他的组织受到侵犯以后,在该行政行为发生周的60天之内是可以提出行政复议的,但是如果其在法律的规定的申请期限不得超过60天。
2022-03-17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但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 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
2022-03-16
第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行政复议的行为,往往要引起
2022-03-16
第二种是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申请复议,由于该公民已经死亡,其近亲属就是申请人。四是对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来说,申请行政复议的多是法定代表人,当然也可以委托代理人提出复议申请。
2022-03-14
7、法律依据:《行政复议法》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
2022-03-14
1、行政处罚对方过轻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4、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
2022-02-25
而行政诉讼的受理机关则是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所受理的行政案件,只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案件,而复议机关所受理的既有行政违法的案件,也有行政不当的案件。
2022-01-21
许多违法和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产生的根源是隐藏于其后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机关根据这些规范性文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应当是不合法的。为了充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通过行政复议程序来监督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体现行政法治原则和行政行
2022-01-20
4、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特殊情况可申请行政终局裁决,但终局裁决不是再次申请行政复议。
2022-01-20
4、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
2022-01-18
征收组织、个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征收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拆迁补偿安置争议经裁决后,被拆迁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且拒绝受领补偿款的,拆迁人可以向公证机关办理
2022-01-07
作为行政复议期间的第三人,如果不参加行政复议是不会影响审理的。根据《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行政复议期间,行政复议机构认为申请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被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可以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根据《行政复议法实施
2022-01-01
提起行政诉讼有两个时效,如果申请了复议的,收到复议书15天内提起,如果是起诉提起行政诉讼的,从知道作出行政行为6个月内提起。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因不动产提起诉讼
2021-12-31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行政复议是行政诉讼的程序,所以对行政决定不服的,先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结果不服的,再提起行政诉讼。第四十四条 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
2021-12-30
公司监事的法律职责和义务,包括审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纠正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等职责,以及监事违法执行职务时的法律责任。监事有权提出罢免建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向股东会提出提案等。如果监事违反法律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需承担相应的赔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被赡养人或与赡养纠纷有利害关系的人可以通过起诉要求子女承担赡养责任的法律问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在哪些情况下子女可以不履行赡养义务,并提供了维护赡养权利的方法,包括寻求社区帮助、提起民事诉讼和追究刑事责任等。
劳动法中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包括工作年限的计算、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计算基数以及计算封顶等方面的内容。详细解释了劳动者在单位的工作年限、经济补偿的计算依据和原则、工资计算基数的确定以及针对高端劳动者的特殊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