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劳动合同法明确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28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国家主签署第73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社28日受权全文播发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
2020-05-25
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务外包的工的工资由劳务派遣公司与用工单位协商确定,但应该遵循同工同酬的劳动报酬计算方式。第五十九条 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应当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协议应当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
2020-05-25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公司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公司和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
2020-05-25
《劳动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2020-05-25
待遇一半正规的外包都是同工同酬。**招才通,劳务派遣、劳务外包、代理招聘。员工社会保险通过社保专责员统一办理,及时为员工办理社保待遇;员工工资在与用人单位确认后,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发放,做到及时准确。希望通过上面的内容您能对劳务外包员工工资待遇的的相关的
2020-05-25
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工单位将劳动者派遣到用人单位后,被派遣的劳工和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实行的是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
2020-05-25
用人单位仅以年终奖发放时员工已离职而拒绝支付年终奖的,有违同工同酬的原则。宋某与该公司的劳动合同中,没有关于年终奖的任何约定,该公司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对这种情况作出规定,劳动仲裁委和法院均按照同工同酬原则支持了宋某的请求。
2020-05-25
非全日制用工不是同工同酬。非全日制用工是一种灵活的用工形式,与全日制用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二是非全日制用工可以订立口头协议。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的,除一些特别情况外,用人单位须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而非全日制用工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2020-05-25
在司法实务中,劳动者要想获得同工同酬的工资,就必须举出有利证据。也就是说,当某员工的报酬与当地或同单位同类岗位员工的平均工资大体一致,相差幅度在合理范围之内,即可认定符合同工同酬原则。
2020-05-25
2004年2月,原告方某应被告俞某要求到俞某家中做木工,为俞某打家具、天花、地板等。因人手不够,方某帮助俞某另外介绍了几个木工共同做工,同工同酬。几天后,方某在对一块木板实施切割的施工过程中,被木板中飞溅出来的铁钉刺伤眼睛,造成各种经济损失计26000余元。故
2020-05-25
管制期限不会影响工作。管制是一种刑罚措施,这不影响你的工作问题,你没有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只要遵守管制期限的相关规定,你可以参加工作。管制是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如果被判处的犯罪分子
2020-05-25
假释和管制不能同时执行。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劳动,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2020-05-25
拘留是指将对象拘禁限制,但拘留不一定需要法院命令,警察机关亦有拘留权,但各国允许拘留的总时间长度不一,有些国家甚至于可以无限期的拘留对象。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劳动,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
2020-05-25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合法途径和法律知识。受害者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等机构投诉求助,也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起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劝阻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同时,文章还详述了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的责任,公安机关的职责,以及对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