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鉴定,李某系创伤性休克死亡,邓某、武某二人损伤程度均为重伤、九级伤残。经认定,郑某负事故全部责任。案发后,郑某积极与受害方就民事赔偿部分达成调解并履行。2011年4月14日,林州市法院获悉,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林某有期徒刑1年零3个月,缓刑两年。
2024-11-21
公安部《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条第二款:当事人因交通事故致残的,在治疗终结后,应当由具有资格的伤残鉴定机构评定伤残等级。由此看出伤残鉴定的时间是在治疗终结,应有出院诊断证明。应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公安部门推荐鉴定机构由当事人自行选择。
2024-11-20
(三)、脊柱胸段损伤致严重畸形愈合,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2024-11-19
经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应当另行指派或者委托专业技术人员、有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重新检验、鉴定。
2024-11-17
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人身伤害后,等治疗完后就需要进行伤残鉴定,因为该鉴定是交通事故赔偿的依据。希望能增加大家这方面的知识!
2024-11-15
因此,虽然《侵权责任法》取消了“被抚养人生活费”这项赔偿,但目前仍可以将被抚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一并赔偿。参照司法鉴定中心的法医鉴定结论确定或者实际发生时确定。
2024-11-14
伤情鉴定,是司法鉴定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对于确定损伤的性质与程度、推定致伤物体与作用方式、估价损伤的预后及可能发生的后遗症等,有重要的意义。鉴定时主要依据道路交通事故伤残十级分类法、职业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和人身保险伤残程度分类表等。
2024-11-14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各省市对自行车载人的规定有所不同。广东规定,在城市市区道路上,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不得载人,但如果安装有固定安全座椅,则可以附载身高不超过1.2米的儿童;在其他道路上,不得超过一人。北京规定,成年人驾驶自行车可
2024-11-13
误工费最长可以计算至伤残鉴定结论作出的前一日。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一般来说三个月到半年之间就可出具伤残鉴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2024-11-09
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受害人通常会进行伤残鉴定,以确定是否达到伤残以及伤残等级,从而确定是否主张残疾赔偿金。而且负责劳动能力鉴定的机构又不接受遭受工伤以外的其他伤害的受害人的劳动能力丧失程度鉴定,客观上也使交通事故受害人不能进行劳动能
2024-11-05
交通事故致人胫骨骨折的,受害人可以去做伤残鉴定,根据伤残等级确定具体的赔偿数额。 是指一次造成轻伤1至2人,或者财产损失的数额中机动车事故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故不足200元的事故。 机动车事故。 道路、气象等原因,也可引起事故发生。 当事人
2024-11-05
根据《民法典》规定,人身赔偿金包括了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各种费用,如伤残鉴定费、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2024-11-04
法律规定抚养费的标准,应当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为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参照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确定适当的比例。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
2024-11-03
1、胃、肠、消化腺等部分切除,消化吸收功能严重障碍,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2024-11-02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的规定,在事故直接所致的损伤治疗终结之日起可以进行伤残评定,或者在因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治疗终结之日起可以进行伤残评定。《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是法医依据的得到伤残等级结果的依据,在这部国家标准详细规定了各种临
2024-11-02
工伤骨折时,根据工伤等级可以领取一系列工伤保险待遇,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劳动能力鉴定费等。根据《中华人民共
2024-11-02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合法途径和法律知识。受害者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等机构投诉求助,也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起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劝阻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同时,文章还详述了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的责任,公安机关的职责,以及对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