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余某的母亲和父亲2008年经调解离婚,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余某由母亲抚养,其父亲余某望当庭一次性给付抚养费23000元。2013年余某在某双语实验学校上小学二年级,年学费3600元,其母亲无固定收入,主要收入来源为打工。后余某诉至法院请求其父余某望每月给付抚养费100
2020-05-25
父母离婚子女抚养费怎样给?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第七条 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
2020-05-25
依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确定被抚养人抚养费的因素是比较多的,包括抚养人的收入水平、被抚养人的生活所需等。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
2020-05-25
符合条件是可以增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一方抚养子女的,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抚养费。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
2020-05-25
夫妻离婚时,子女抚养费的标准,一般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综合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
2020-05-25
月工资1500元抚养费应该给300—450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7条规定: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
2020-05-25
依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抚养费一般是定期给付的,但在双方协商同意,并且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一次性给付。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
2020-05-25
依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要求男方给予损害赔偿。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规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
2020-05-25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2020-05-2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1]第7条规定: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超出十八周岁,
2020-05-25
要看是不是间歇性精神病人,不是的话不会给与抚养费。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2020-05-25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抚养费主要是父母离婚后对未成年子女应尽的抚养义务的体现,所以抚养费原则上的给付期限是到子女成年。也就是16
2020-05-25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如果没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可以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进行确定。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
2020-05-25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考虑以下三个方面:①子女的实际需要;②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③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①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数目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30%。这里的“月总收入”指工资总额,包括工资、奖金等。《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21条婚姻法第二十一条所称"抚养
2020-05-25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合法途径和法律知识。受害者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等机构投诉求助,也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起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劝阻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同时,文章还详述了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的责任,公安机关的职责,以及对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