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专利侵权的赔偿金额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专利类型、创新程度、专利的价值因素、侵权行为的性质、侵权行为人的主观恶意程度、侵权行为持续的时间、侵权产品的销售量、
2024-06-10
专利侵权赔偿的确定方式有顺序,首先根据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确定,无法确定时考虑侵权人的获利,再无法确定时采用法定赔偿标准。赔偿数额还应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开
2024-06-08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主要包括《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赔偿标准有具体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侵权人应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如果实际损失难以计算,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进行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
2024-06-0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七十一条,对于侵犯专利权的赔偿金额,一般根据权利人实际损失或侵权人获得的利益来确定。如果无法计算或难以计算具体金额,可以参照专利许可使
2024-06-07
属于民事侵权,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
2024-06-06
起诉外观专利侵权需要以下证据:1. 侵权者的相关信息,如名称、地址、企业性质等,有助于制定对策。2. 侵权事实的证据,如侵权物品的实物、照片、销售发票等。3. 损害赔偿的
2024-06-05
公司辞退员工,如果依法应当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是按下列标准来补偿的:员工在该公司工作每满一年的,公司要向其补偿一个月工资;工作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工作不满六个月的,则向其补偿半个月的工资。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
2024-05-3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七十一条,外观专利侵权的赔偿标准应根据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确定。若无法确定实际损失,则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合理倍数为赔偿标
2024-05-29
外观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相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外观专利的效力包括对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制造权、销售权和进
2024-05-2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侵犯专利权犯罪数量不断上升。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对于专利权犯罪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我国侵犯专利权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初步探讨了假冒专利罪的形态。认为对于严重的专利侵权行为,仅责令民事赔偿不足以消除其恶劣影
2024-05-21
2、专利侵权的一般是依据造成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进行赔偿的,如果实际损失或者获得的利益难以统计的,可处三百万元下的处罚,但双方可以协商赔偿的问题。
2024-05-18
根据最高法院的解释,专利侵权的赔偿金额应根据专利权人的实际损失或侵权人的实际得利来确定。权利人的损失可以通过计算专利产品因侵权导致销售量减少的总数乘以每件专利产品的
2024-05-17
根据专利法规定,侵犯专利权需要确定赔偿数额,该数额应根据权利人因侵权受到的损失或侵权人因侵权获得的利益来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指的是因侵权行为导致专利产品销售量下降,从而
2024-05-09
专利侵权赔偿包括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公开道歉、恢复信誉、消除影响等。赔偿额度可根据专利技术实施情况,采用四种计算方法:根据实际经济损失、侵权行为获得的收益、参照专
2024-05-08
解决专利侵权时应当收集的证据包括:。为保证经济赔偿的切实执行,专利权人在起诉的同时,可向受理法院申请对侵权人的等额财产进行诉讼保全。
2024-05-03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赔偿标准包括实际经济损失和侵权人获得的利润。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方式包括侵略著作权、侵略商标权和侵略专利权。对于侵权行为,可以采取谈判协商、行政处
2024-05-02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复议申请、直接起诉、特殊情况延长期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和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因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明确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和相关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建筑法中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的相关内容。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被明确界定为不派出项目管理班子、不进行质量、安全等管理,将承包工程全部或分包转包给他人的行为。合法分包则需满足四个条件,包括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等。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建设工程质量管
公司法中关于监事会的设立和职权的相关内容。包括监事会的组成和人数、成员的产生方式、监事会主席的职责、监事的任期及变动处理,以及监事和监事会的职权等方面。同时强调了监事在公司中的重要性和监督作用,并明确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信访复查不受理的解决方法。如果公民对信访部门的决定不服,可申请复查,如信访机关不受理,可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诉。但需注意,如果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并以同样事实和理由反复投诉,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将不再受理。同时,对于违反规定的行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