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招标投标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公开招标方式的招标人应当发布招标公告。对于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公告应当通过国家指定的报刊、信息网或其他媒介进行发布。招标公告应当包括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数量、实施地点和时间以及获得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信息。
根据建设部89号令第十四条的规定,招标公告由招标人或招标委托代理机构起草发布。只要招标公告的内容符合法规规定,不需要送招投标管理机构或交易中心审查,可以直接在国家指定的报刊、信息网或其他媒介上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违背招标人的意愿规定招标公告的内容。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招投标管理机构或交易中心要求投标人在发布招标公告之前进行审查,并要求招标公告按照他们规定的格式填写。例如,在招标人提交的招标公告中,要求标明“投标报名地点在其交易中心”、“招标报名时投标人须携带投标人资质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等内容。为什么招投标管理机构或交易中心要求招标人加上这些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内容呢?原因无非是权力和利益。
在投标报名时,投标人需要向交易中心提供资质证书和营业执照原件进行审查。如果没有原件,投标人将无法报名(并以招标人要求为借口)。这就是所谓的“权力”。同时,交易中心还收取投标人的报名费,这就是所谓的“利益”。
实际上,在招标投标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投标报名”的环节。投标人不需要将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交给招投标管理机构或交易中心进行审查。投标人只需要按照招标公告中规定的时间和地点领取资格预审文件,并由招标人审查其投标资格。
“投标报名”是多年来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作形成的一种习惯,与国际接轨不相适应,也是一些管理机构或交易中心获取权力和利益的手段。
根据国际上的通常作法和《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招标公告应当明确“获取资格预审文件的时间和地点”。建设部招标投标示范文本中,招标公告的示范文本内容也没有包括“投标报名”的内容,只有“获取资格预审时间和地点”的信息。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各项工作和法律法规也逐步与国际接轨。我们应该尽快理解法律法规的规定意义,改变过去的陋习,使我们的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加快WTO的进程。
骗取中标行为的法律责任。投标人弄虚作假造成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需追究刑事责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取消投标资格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以上法律责任的主体是投标人和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相关责任
《招标投标条例》的出台背景、意义、制定过程、调整对象和范围以及主要内容。条例是在招投标领域出现新问题、原《招标投标法》难以满足实践需要的情况下制定的,有利于统一招投标规则、增强可操作性、加强行政监督等。条例的调整对象是招投标活动中的关系,适用于在我国
投标过程中的资格审查流程,包括资质审查、能力审查和经验审查。其中资质审查验证投标人是否符合招标要求,能力审查评估其承担任务能力,经验审查通过评估其近年完成的项目来评定设计能力。最后还涉及评标流程,包括设计方案评估、经济效益评估等。
工程建设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市场主体不规范、虚假招标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体制的缺陷、法律法规的滞后以及信用意识的淡薄。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执法不严等问题;法律法规方面存在对施工队无具体规定、建筑市场管理法规及配套制度不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