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难救助,又称海上救助,是指在任何水域中,外来力量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和客货运费进行全部或部分救助的行为。
海事法院及其上级人民法院专门管辖在海上或通海水域发生的与船舶、运输、生产、作业相关的海事侵权纠纷、海商合同纠纷,以及其他法律或司法解释规定的海事纠纷案件。
海难救助费用引发的诉讼由救助地、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或被救助财产所在地的海事法院管辖。
a) 如果两个以上海事法院都有管辖权,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海事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海事法院提起诉讼,由最先立案的海事法院管辖。
b) 如果海事法院之间或海事法院与地方人民法院之间发生管辖权争议,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如果协商无果,应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根据我国《海商法》的规定,有效的海难救助行为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救助行为必须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发生,因为海上风险远大于陆上风险,这是确立海难救助制度的重要方面。
被救物必须是船舶和其他财产。船舶包括海商法所定义的船舶以及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非军事或政府公务船艇。救助船和被救助船之一必须是符合海商法定义的船舶,而另一船可以是非军事或政府公务的内河船、内湖船或20总吨位以下的小船。
救助行为的前提是被救船舶或其他财产面临真实危险,即存在可造成损失的危险情况。
自愿原则是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之一。救助方提供救助服务必须是出于自愿,被救助方接受救助服务也必须是出于自愿。救助方在法律和职责上没有对遇险海上财产提供救助的义务,只有在救助成功后才有权获得救助报酬,否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效果指被救船舶或其他财产全部或部分得救。如果存在救助事实但没有救助效果,救助方无权请求救助报酬,海难救助也不能成立。这是国际公约和各国海商法普遍接受的“无效果,无报酬”原则。
为了预防和减少海洋环境污染,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增加了“特别补偿条款”,规定救助人对可能或已经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或船上货物进行救助时,即使救助无效果,仍可获得特别补偿。
根据我国《海商法》第179条的规定,除非其他法律或合同另有规定,未取得救助效果的救助方仍有权获得救助款项。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重要性及其在船舶碰撞事故中的责任划分。文章介绍了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要件,阐述了正确理解和运用背离规则的情况,并指出海事执法人员在分析碰撞责任时,应根据事实经过和双方的避让措施来判断。文章还详细说明了船舶碰撞事故责任的三种情况。
共同海损的定义、分摊计算方法和构成条件。共同海损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为共同安全而采取的牺牲和支付的费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分摊根据各受益方的分摊价值比例进行。共同海损的构成需满足同一航程中的财产遭遇共同危险、共同海损措施有意且合理以及牺牲和费用需
船舶碰撞事故的处理程序。发生碰撞后,需采取紧急措施了解概况并报告。处理船体破损和油污染时,需采取措施减少进水、组织排水和堵漏,并处理火灾和油污染。对于人员伤亡和沉船,需立即抢救和施救,维持通航秩序和进行信息交流。航行前需进行全面检查,包括主辅机情况、
共同海损的宣告流程和规定,包括宣告期限和宣告后的理算工作。同时,也介绍了共同海损分摊的担保方式和担保流程,以及提出共同海损分摊请求的一方应承担的举证责任。共同海损理算的目的是确定各方当事人应分摊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