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程序是行政机关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为了保障当事人的权利,提供申辩和质证的机会的一种程序。以下是听证程序的主要规则:
在行政机关作出上述较重的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事先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如果要求举行听证,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并承担听证的费用。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当事人在被处罚之前能够充分申辩和质证,避免给当事人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需要注意的是,行政拘留的情况下,由于《行政处罚法》没有规定听证的程序,因此不再进行听证。
(1)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的3日内提出。
(2) 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和地点。
(3)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
(4) 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负责支持,如果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有权申请回避。
(5) 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1-2人代理。
(6) 在听证会上,调查人员将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而当事人则有权进行申辩和质证。
(7)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经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行政机关在听证结束后,依照一般程序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罚决定。听证笔录是调查结果之一,是行政处罚的一项证据。需要注意的是,与《行政许可法》中的听证笔录的“案卷排他性原则”不同,行政处罚中的听证笔录只是“证据之一”,而不是唯一的证据。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行政决策活动的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抉择活动阶段和决策过程反馈。情报活动阶段主要确定决策目标和问题;设计活动阶段拟定备选方案并评价其后果;抉择活动阶段选定最佳方案;决策过程反馈则是对整个决策过程进行实践性评价和检验,及时修正决策方向或弥补遗漏。
行政不作为的救济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途径,其救济范围基本相同。针对行政不作为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确认违法、责令履行和赔偿损失等补救方式。确认违法主要适用于不涉及公共利益或造成损失的情况;责令履行适用于有必要或可能履行的情况,主要
听证程序的主要规则,包括举行听证的条件、听证会的具体程序和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机关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告知当事人听证权利。听证会程序包括当事人提出要求、行政机关通知、公开举行、主持人负责支持等。最后,行政机关依据听证笔录和其他证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