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条件包括以下要件:
(1) 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
(2) 两个债务存在先后履行顺序,无论该顺序是当事人约定的还是法律直接规定的;
(3) 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其履行不符合债务的本旨。
先履行抗辩权的行使是否需要明示应当区分:
(1) 在先履行一方未构成违约时,先履行抗辩权的行使不需要明示;
(2) 在先履行一方已构成违约并请求后履行一方履行时,先履行抗辩权的行使需要明示;
(3) 在先履行一方构成不能履行、拒绝履行、迟延履行、不完全履行但未请求后履行一方履行时,先履行抗辩权的行使不需要明示。
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 先履行抗辩权的行使产生后,后履行一方可一时中止履行自己债务,对抗先履行一方的履行请求;
(2) 在先履行一方采取了补救措施、变违约为适当履行的情况下,先履行抗辩权消失,后履行一方须履行其债务;
(3) 先履行抗辩权的行使不影响后履行一方主张违约责任。
作为先履行义务方的先履行抗辩权人,其享有以下权利:
(1) 中止履行的权利,但如果对方提供了担保,则该中止履行的权利消失;
(2) 要求对方提供担保的权利;
(3) 给予对方宽限期的权利;
(4) 如果对方不提供担保,或者在宽限期内未改善不安情形,则享有解除权。
其义务包括:
(1) 证明的义务。如果先履行义务方无法证明对方存在不安情形的理由,其拒绝履行将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2) 通知义务。如果先履行义务方未通知对方,并因此造成对方损失的扩大,先履行义务方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先履行抗辩权中,如果先履行义务方未履行给付义务,或者其履行的义务不符合要求,后履行义务方享有先履行抗辩权。同时,如果先履行义务方的行为构成违约,后履行义务方享有违约责任请求权。如果先履行义务方的行为构成根本违约,后履行义务方又享有合同解除权。针对这三种权利的行使,应从它们的性质和功能进行分析,不能相互代替。先履行抗辩权属于抗辩权,其功能在于避免先履行义务方进一步扩大损失;违约责任请求权属于请求权,其功能在于弥补先履行义务方已经造成的损失;合同解除权属于形成权,其功能在于终结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因此,这三种权利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不能相互代替,不存在只能选择适用的问题。
顺序履行抗辩权与后履行抗辩权的区别和联系。实际上,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不同称呼。行使先履行抗辩权需满足四个条件,包括基于同一合同互负债务、履行有先后顺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合同债务或不符合约定,以及先履行一方的债务可履行。先履行抗辩权的法律后果是后履行一方
担保人在行使先诉抗辩权时需要注意的四个要点,包括保证责任的明确约定、行使时间、行使条件以及先诉抗辩权的效果。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先诉抗辩权的防御性与阻却性、独立性与专属性两个方面的特性。担保人需明确只有在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为一般保证时,
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范围,即在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不履行或不符合约定时,后履行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前提是双方债务在同一双务合同中存在互为对价关系。同时履行抗辩权允许在对方未履行债务时保留自己的给付,双方债务同时履行时,
抗辩权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术上对抗辩权的定义存在差异,而我国的《担保法》则明确了狭义上的抗辩权。文章将重点讨论狭义上的抗辩权,包括不同种类的抗辩权如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