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逐步走向废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10月10日,全球有83个国家废除了所有罪行的死刑,13个国家废除了普通罪行的死刑,还有22个国家在实践中实际上废除了死刑。总计有118个国家废除了死刑。而有78个国家仍保留了死刑。
美国是保留死刑的重要国家,其死刑复核程序具有典型性。美国的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是分开的。在死刑量刑阶段,有一个类似于量刑前有罪判决程序的听证程序。在这个程序中,政府向陪审团出示应当判处死刑的证据,被告人有权面对这些证据并提供自己的辩护证据。陪审团的任务是确认是否存在加重或减轻量刑的事实。法官要求陪审员在确认可以判处死刑的关键事实问题上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陪审团不仅要考虑被告人性格的证据,在许多州还要考虑被告人家庭情况的证据。相比一般的上诉和量刑证据,用于不判处死刑的裁判证据要求更加宽松,体现了“有利被告”的原则。
在我国尚未废除死刑的情况下,首要任务是保障死刑的程序公正。作为审判程序的一种,死刑复核程序应当符合审判权的中立性、公开性、程序性和终局性。其中,公开审判是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审理方式分为开庭审理和不开庭的书面审理。开庭审理又分为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要求死刑复核案件开庭审理,更没有要求公开审理。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要求第一审案件和第二审案件除法定情况以外,应当公开审理,唯独对死刑复核的案件没有作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八十二条规定,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或核准死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必须提审被告人。然而,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死刑复核可以不提审被告人,也就是说,对于人命关天的死刑最后裁判,裁判者不仅可以秘密审判,甚至可以不与被处死刑的人见面。
公开审判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联合国制定的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以往的死刑复核程序中,不开庭审判成为基本原则,而开庭审判成为例外,更不用说公开审判。这种暗箱操作导致死刑复核无法受到社会监督,也剥夺了当事人的公开审判权和庭审辩论权。这使得进行死刑复核的法官难以在控辩双方的争论中把握案件事实的真相,正确地判断是否应当适用死刑。在生与死之间,有时细微的情节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异。这种程序上的缺陷完全可能导致生死的巨大差别。
全球死刑趋势及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公开性问题。全球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废除死刑,而美国死刑复核程序具有典型性。在我国,保障死刑的程序公正至关重要,但现行死刑复核程序存在不开庭审判和缺乏公开性的问题,导致无法有效监督并可能剥夺当事人的公开审判权和庭审辩论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复核阶段辩护人的委托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案件时,应保障辩护律师的权利,听取其意见。辩护律师可以积极参与复核程序,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和辩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有权提出意见,确保复核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
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并的问题,指出这种实践违反了法律程序,易导致错杀和地方保护主义。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所有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并设立独立的死刑复核庭,由最高人民法院垂直领导。这样可以确保死刑在全国范围内正确适用,统一死刑适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