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刑逐步走向废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10月10日,全球有83个国家废除了所有罪行的死刑,13个国家废除了普通罪行的死刑,还有22个国家在实践中实际上废除了死刑。总计有118个国家废除了死刑。而有78个国家仍保留了死刑。
美国是保留死刑的重要国家,其死刑复核程序具有典型性。美国的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是分开的。在死刑量刑阶段,有一个类似于量刑前有罪判决程序的听证程序。在这个程序中,政府向陪审团出示应当判处死刑的证据,被告人有权面对这些证据并提供自己的辩护证据。陪审团的任务是确认是否存在加重或减轻量刑的事实。法官要求陪审员在确认可以判处死刑的关键事实问题上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陪审团不仅要考虑被告人性格的证据,在许多州还要考虑被告人家庭情况的证据。相比一般的上诉和量刑证据,用于不判处死刑的裁判证据要求更加宽松,体现了“有利被告”的原则。
在我国尚未废除死刑的情况下,首要任务是保障死刑的程序公正。作为审判程序的一种,死刑复核程序应当符合审判权的中立性、公开性、程序性和终局性。其中,公开审判是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要求。
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审理方式分为开庭审理和不开庭的书面审理。开庭审理又分为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要求死刑复核案件开庭审理,更没有要求公开审理。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要求第一审案件和第二审案件除法定情况以外,应当公开审理,唯独对死刑复核的案件没有作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八十二条规定,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或核准死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必须提审被告人。然而,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死刑复核可以不提审被告人,也就是说,对于人命关天的死刑最后裁判,裁判者不仅可以秘密审判,甚至可以不与被处死刑的人见面。
公开审判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联合国制定的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以往的死刑复核程序中,不开庭审判成为基本原则,而开庭审判成为例外,更不用说公开审判。这种暗箱操作导致死刑复核无法受到社会监督,也剥夺了当事人的公开审判权和庭审辩论权。这使得进行死刑复核的法官难以在控辩双方的争论中把握案件事实的真相,正确地判断是否应当适用死刑。在生与死之间,有时细微的情节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异。这种程序上的缺陷完全可能导致生死的巨大差别。
全球死刑趋势及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公开性问题。全球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废除死刑,而美国死刑复核程序具有典型性。在我国,保障死刑的程序公正至关重要,但现行死刑复核程序存在不开庭审判和缺乏公开性的问题,导致无法有效监督并可能剥夺当事人的公开审判权和庭审辩论权。
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和目的。该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特别审判程序,旨在确保死刑的适用符合法律规定,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并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程序包括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和最高人民法院复核等环节,具体实施中根据案件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控制死刑的学术主张和立法建议。随着废除死刑成为趋势,我国仍有较多的死刑司法现实,学者们开始反思并提出控制死刑的建议。虽然立法扩张增加了死刑适用条文和罪名数量,但司法方式限制死刑的适用成为新的希望。此外,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以集中控制死刑数量
死刑核准权的收回及其宪法价值。历史上,死刑核准权曾下放至各高级人民法院,但最新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死刑核准权应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这一举措有利于对公民生命权的平等保护,是宪法价值的回归,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