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时,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如果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法律另有规定。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除法律另有规定。
如果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申请延长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这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时,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如果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以其规定为准。在紧急情况下,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起诉期间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如果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诉权或起诉期限,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知道或应当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2年。如果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诉权或法定起诉期限,适用前款规定。
如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起诉期限从知道或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起诉期限超过20年;对其他具体行政行为,起诉期限超过5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如果超过起诉期限是因为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如果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诉讼,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复议申请、直接起诉、特殊情况延长期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和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因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明确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和相关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劳动仲裁的受理条件,包括申诉人资格、争议类型、受案范围、申请程序、申请要求、时效条件以及申请材料要求等。劳动仲裁受理范围包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多种劳动争议,如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履行等争议。但不包括国家机关与其公务员之间的争议,这些属于人事争议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法院驳回起诉请求的处理方式。当事人不服驳回起诉的裁定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裁定范围包括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等。裁定书应写明裁定结果和理由,并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并加盖法院印章。当事人需遵守上诉时限。裁定驳回起诉的情形包括主体
财产保全的定义、目的、申请方式、具体措施以及申请时机等相关内容。财产保全旨在防止被告转移、隐匿、变卖财产,确保判决能够顺利执行。当事人可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申请,并需明确说明要求法院采取的措施。法院会根据情况认真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定。在起诉后判决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