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行政诉讼中被告可以申请延期提供证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三十四条的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以书面方式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申请。如果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证据,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的十五日内提供证据。如果逾期提供证据,则被诉行政行为将被视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原告或第三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或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清单之日提供证据。如果因为正当事由需要延期提供证据,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如果逾期提供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要求其说明理由。如果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将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审程序中没有正当事由而未提供证据的原告或第三人,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将不被人民法院接受。
在行政诉讼中,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所记录或表示的文书,用于证明待证事实。例如证明、书信、罚款单等。
物证是指用物品的外形、特征、质量等来说明待证事实的一部分或全部物品。例如达不到国家质量标准的药品等。
视听材料是指用录音、录像等方法记录下来的与案件相关的事实材料。例如用录音机录制的音响、语言,用录像机录取的人物形象及其活动,用电子计算机储存的数据等。视听材料可以由当事人提供,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索取或复制。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对案件事实的陈述。除了精神或生理上有缺陷而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和案件的诉讼代理人不能作为案件的证人外,任何公民和组织都有作证的义务。证人一般应当亲自出庭作证,但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到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后可以用书面证言的形式提供证言。
当事人的陈述是指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关于案件事实和证明这些事实情况的叙述。由于行政争议是在当事人之间进行的,所以他们最了解争议的事实。当事人的陈述是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线索,应予以重视。然而,由于行政争议直接涉及到当事人双方的利害关系,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客观对待,注意是否有片面和虚假的部分。当事人的陈述只有与本案其他证据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审查,才能确定其是否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鉴定结论是指人民法院指定的专门机关对行政案件中出现的专门性问题,通过技术鉴定作出的结论。由于行政案件涉及许多专业技术管理领域,所以鉴定结论是行政诉讼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证据。例如卫生监督机构对药品质量的检验证书。
勘验笔录是指人民法院对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现场或无法拿到人民法院的物证进行分析、检验、勘查后所作的记录。它是客观事物的书面反映,是保全原始证据的一种形式。勘验笔录常常用于涉及房产、土地、山林、环保管理等方面的行政纠纷。现场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现场当场实施行政处罚或其他处理决定时所做的现场情况的记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案件中享有起诉权利,起诉期限一般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期限,最终由法院决定。同时,提起行政诉讼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原告认为具体
律师在刑事辩护中的职责和作用。律师通过会见嫌疑人、取证、查阅案件材料等方式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和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无罪、罪轻等意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律师在侦查期间可提法律帮助,并可会见
起诉的流程包括起诉书的撰写、立案和交纳诉讼费、法院的审查和开庭审理、法院的判决以及当事人的执行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起诉必须满足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并且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
非法经营罪是一种常见的刑事罪行,在进行无罪辩护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辩护人可以主张该犯罪行为是一种经营行为,如果该行为并非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公益或慈善目的,则应将其排除于本罪之外。其次,辩护人可以主张该行为未被国家法律、法规予以禁止或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