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犯罪嫌疑人身份:被通缉的人必须是犯罪嫌疑人。
2. 逮捕条件符合:该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条件。
3. 逃避法律责任:该犯罪嫌疑人确实在逃避法律责任而下落不明。
对于满足上述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可以发布通缉令,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追捕。通缉令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发布的缉捕在逃犯罪嫌疑人的书面命令。通缉令一般应当详细写明被通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衣着、语音、体貌等特征以及所犯罪名,并附有照片,并加盖发布机关的公章。在缉捕归案后,发布通缉令的机关应当及时通知撤销通缉令。
由于通缉是侦查中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的紧急措施,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只有公安机关才有权发布通缉令。这一规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通缉是执行逮捕的延续,只有公安机关才具备执行逮捕的权力;其次,考虑到公安机关装备齐全、力量强大,具备相应的强制手段,有利于及时抓获犯罪嫌疑人归案。人民检察院在办理自侦案件中,如果需要通缉犯罪嫌疑人,应当通过公安机关进行。对于通缉发布后发现新情况的情况,可以补发通报。对于只知其外貌特征、作案手段、携带赃款赃物等情况,却不知其真实姓名和住址的情况,可以采用通报方式进行查缉。
根据刑事诉讼法以及公安部相关规定,通缉应当遵守以下程序:
只有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才有权发布通缉令,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单位、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在人民检察院办理自侦案件过程中,如果需要追捕在逃的犯罪嫌疑人,经检察长批准后有权作出通缉决定,但仍需由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
各级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时,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可以直接发布通缉令,如果超出自己管辖的地区,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机关发布。
被通缉的对象仅限于依法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包括依法应当逮捕而在逃的以及已被逮捕但在羁押期间逃跑的犯罪嫌疑人。
通缉令中应当详细写明被通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户籍所在地、居住地、职业、衣着和体貌特征,并附有被通缉人近期照片。除了必须保密的事项以外,应当写明发案的时间、地点和简要案情。
通缉令发出后,如果发现新的重要情况,可以补发通报。通报必须注明原通缉令的编号和日期。
有关公安机关接到通缉令后,应当及时部署,积极进行查缉。对于通缉在案的犯罪嫌疑人,任何公民都有权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处理。
如果被通缉的人已经被缉拿归案、死亡,或者通缉原因已经消失而无需继续通缉,发布通缉令的机关应当在原发布范围内立即发出撤销通缉令的通知。
可能判处五年以上但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为十年。数罪并罚情况下的刑期执行规则包括判决宣告前、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的不同情形。在看守所期间,犯罪嫌疑人是不被允许打电话的。律师在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中,会见在押犯需要经过侦查机关的批准,其他情况下有权
刑事案件中证据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人民检察院应作出不起诉决定,解除相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对于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应当撤销案件或不起诉等。同时,公安机关应当侦查收集证据,法院则应根据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依法判决
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并已过上诉期的情况下是否可以上诉的问题。已过期则不能再上诉。同时详细阐述了上诉的程序、提起条件及哪些人有权提起上诉,包括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等。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提起诉讼的时效、直接提起诉讼的时效、申请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时效以及起诉期限耽误的情况。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对于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时效要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内,并可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