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间合同中,居间人的义务即为委托人的权利。居间人的义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居间人在居间合同中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向委托方报告订约机会或提供订约媒介。
居间人应忠实于当事人的利益,即应如实向委托人报告有关订立合同的情况或商业信息。具体而言,居间人应将其所知道的有关订立合同的情况如实告知委托人,并不得对订立合同实施不利影响。此外,居间人还应对所提供的信息、成交机会以及后来的订约情况负有保密的义务。
需要注意的是,在指示居间合同中,居间人对于相对人并不负有报告委托人有关情况的义务。然而,在媒介居间中,无论居间人是否同时受相对人的委托,居间人都应将有关订约的事项据实报告给各方当事人,即不仅应将相对人的情况报告给委托人,还应将委托人的情况报告给相对人。因此,媒介居间人的报酬原则上由交易双方当事人平均负担。居间人对于明显无支付能力或无订约能力的当事人不得为其媒介。若居间人故意提供虚假情况,损害委托人利益,不应请求支付报酬,并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在媒介居间中,若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指定居间人不得将其姓名或商号、名称告知对方,居间人就负有不将其姓名或商号、名称告知对方的义务,即隐名义务。居间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保守秘密,包括居间人获悉的委托人的商业秘密以及委托人提供的信息、成交机会和后来合同的订立情况。若居间人违反隐名和保密义务,导致隐名当事人或委托人受损害,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居间人的介入义务是指在隐名居间中,居间人代替隐名当事人以辅助人的身份履行责任,并受领对方当事人所为的给付的义务。居间人承担介入义务与居间人的隐名义务是一致的,旨在保证隐名当事人保持交易秘密。
需要注意的是,居间人仅在保护隐名当事人利益的前提下负有介入义务,不存在居间人基于特定情形主张介入的权利问题。
居间人应根据合同约定,积极尽力促成委托人的交易。尽力的标准应根据居间的内容和双方当事人的约定而定。
在居间活动中,居间人应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循商事惯例和交易习惯,不得从事违法的居间活动。居间人原则上不得同时为委托人和相对人的居间人。
居间合同中,居间人的权利实际上就是委托人的义务。居间人的权利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报酬请求权是居间人的主要权利。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居间人的报酬和报酬标准,但若国家有限制规定,则当事人约定的报酬额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标准。居间合同报酬的给付义务有两种情况:一是报告居间,仅由委托人承担给付义务,因为居间人仅为委托人报告订约机会,并不与委托人的相对人发生关系;二是媒介居间,由双方当事人平均负担居间人的报酬,因为交易双方都因居间人的媒介而得益。
居间人只能在合同因其报告或媒介成立时行使报酬请求权。若合同未成立,居间人不能请求报酬;若合同虽成立但无效,居间人也不能请求报酬。
若居间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通过从相对人处收受利益或违反其对委托人的义务,从而为相对人谋取利益,居间人不得行使报酬请求权。
通常情况下,居间人所需费用包括在报酬内,居间活动的费用一般由居间人负担。除非特别约定,居间人不得请求偿还费用。然而,若当事人在居间合同中约定由委托人承担费用,居间人对其已付费用有偿还请求权。
若居间人违反其对委托人的义务,从而为委托人谋取利益或通过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方法从相对人处收受利益,即使事前约定有费用偿还请求权,居间人也无权行使该权利。
未成年人能否申请法律援助的问题。法律援助是国家通过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的减免费用的法律帮助。未成年人可以由其监护人代为申请,也可以自己申请。申请法律援助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并经过法律援助机构的审查。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机构会发
中国民事法律援助的规定及补充规定,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民事法律援助的补充权限和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具体条件。文章还介绍了法律援助申请的程序,如审查时间、重新审议的程序等。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旨在保障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
外籍学生在我国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和程序。在刑事案件中,外籍学生若无法提供经济来源且家庭经济状况无法查明等条件下可享受法律援助。民事案件中,则需根据国际条约或互惠原则提出申请。申请应以书面形式提交,法律援助机构会审查申请并决定是否提供援助。援助途径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中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及申请条件。公民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包括请求国家赔偿、社会保险待遇等。同时,法律援助不得收费,律师提供法律援助时可享受补贴。律师若违反规定将被处罚。申请刑事法律援助的程序也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