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托有效设立后,信托财产从委托人的其他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运作的财产,仅服务于信托目的。委托人丧失对该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该信托财产不再属于其自有资产。
2. 受托人取得该信托财产的名义所有权,但并不能享受这一所有权所带来的信托收益。
3. 受益人取得信托收益的请求权,即信托受益权。维持这种状况的条件是信托存续。
4. 信托终止后,受托人不再是信托财产的所有人,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归于委托人、受益人或信托文件规定的人。
以上安排旨在确保信托制度的有效运作,同时保护各方的权益。
信托财产的来源和性质,包括受托人因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及其他情形取得的财产。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营业信托受托人的报酬归属问题,即受托人从信托财产或其收益中获得报酬的方式。
我国《信托法》中关于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的缺陷。该法在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信托立法时,规定委托人为信托财产的所有人,存在信托与委托难以区分的问题,且无法为遗嘱信托情形下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提供法律依据。信托财产归属问题是信托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需要
信托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信托当事人包括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各自在信托关系中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委托人拥有知情权、变更信托财产管理方法权等权利,并需保证信托财产合法性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
诉讼信托与诉讼代理在实施诉讼行为的名义和利益归属、权限、法律关系稳定性及内部法律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在诉讼信托中,受托人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产生的诉讼利益归属视情况而定,且拥有广泛的诉讼权限,法律关系相对稳定,涉及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而在诉讼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