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利 > 自主选择权 > 商家强迫交易,应当承担哪些责任

商家强迫交易,应当承担哪些责任

时间:2020-05-25 浏览:1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4233
依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的权利是比较多的,消费者是具有自主交易权的,有权选择自己的消费项目,强迫交易会侵犯消费者利益,那么商家强迫交易,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商家强迫交易,应当承担哪些责任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商家进行强迫交易的,如果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承担治安处罚的责任,如果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六条 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二十六条 【强迫交易罪】以暴力、威胁手段,实施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强买强卖商品的;

(二)强迫他人提供或者接受服务的;

(三)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投标、拍卖的;

(四)强迫他人转让或者收购公司、企业的股份、债券或者其他资产的;

(五)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特定的经营活动的。

强迫交易行为的特点形式

1、经营者滥用独占地位,进行强迫交易。该类强迫交易的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利用其独占地位,强迫消费者购买其商品或者接受其服务的行为。

2、滥用行政权力,进行强迫交易。该类强迫交易的行为,是指政府或其他属职能部门滥用职权,强行千预消费交易,强迫消费者购买某一经营的某种商品或接受某种服务的行为。

3、经营者通过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条件,进行强迫交易。所谓“搭售”,是指经营者在出售优质名牌、畅销商品寸强行搭配出售消费者所不需要的劣质滞销的产品的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某一个商品时经营者强行要求同时购买其他商品的行为。“附加不合理条件”,是指在消费交易过程中,经营者向消费者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作为交易成立的条件。

4、经营者利用邮购,预售、分期付款、上门推销的方式,进行强迫交易的。通过该类方式进行消费交易的过程中,消费者获取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的渠道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消费者通常很难对其他经营者的同类商品或者服务及其交易条件等进行较为直接全面的比较,从而使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有些经营者正是利用这类交交易方式中存在的局限性,向消费者强行推销假冒伪劣的商品或者价高质次的服务。

5、经营者以其他方式,进行强迫交易。如因消费者在挑选商品后表示不购买该商品而受到经营者的辱骂、殴打,并强行要求消费者购买该商品的行为。一些旅馆、饭店在火车站、码头设置服务点,不等旅客问清情况就连拖带推地弄到旅馆,强迫其支付高房价,接受劣质服务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买100送50是否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消费者在交易中的自主选择权以及“买100送50”等捆绑销售行为对其的影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是其基本权利之一,而捆绑销售行为可能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消费者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如了解商品和服务、选择良好信誉的商家、拒绝强制销售等。保护自主

  • 以高于市场价格进行强卖的行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

    强卖行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的问题,首先介绍了强迫交易罪、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的区别和构成要件。接着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指出汤某和高某的行为并不符合强迫交易罪的构成要件,而更符合敲诈勒索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应当对其进行定罪和量刑。

  •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财产安全权利,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利,公平交易权利,赔偿权利,维权团体权利,知识获取权利,尊重权利以及监督权利等九项权利。文章详细阐述了每一项权利的内涵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要求。

  • 醉驾逃逸一般事故是否适用缓刑?

    醉驾逃逸事故的法律规定和判决标准,讨论了是否适用缓刑的条件。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符合一定条件可以宣告缓刑。同时,醉酒驾驶属于刑事犯罪行为,必须承担刑事责任,甚至入狱。对于造成重大伤亡的醉酒驾车情况,会根据法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 个人放高利贷款怎么处理
  • 借高利贷给别人要拘留吗
  • 醉酒者犯罪,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