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公告,自3月15日起,《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将正式实施。根据新规定,对于经营者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消费者合理要求的行为,将会受到工商部门的处罚,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6条进行处理。
《处罚办法》对经营者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消费者合理要求的情形进行了细化。如果经营者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并且超过15天未能解决,将被视为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处罚办法》针对网购中遇到的“七日无理由退货”问题进行了规定。如果经营者出现以下4种情况之一,并且超过15天未能解决,将被视为故意拖延和无理拒绝:
针对预付款方式消费导致的纠纷,《处罚办法》规定了相应的处理方式。如果经营者未按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承担预付款的利息。对于没有约定退款方式的情况,要按照有利于消费者的计算方式折算退款金额。如果经营者明确表示不予退款,或者在消费者提出退款要求后超过15天未退款,将被视为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处罚办法》对于服务业经营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罚规定。例如,提供修理、加工、安装、装饰装修等服务的经营者谎报用工用料、故意损坏、偷换零部件或材料、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零部件或材料、更换不需要更换的零部件、偷工减料、加收费用等行为,将会被责令改正,并可能面临违法所得3倍以下、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如果没有违法所得,将会被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严重情节下,还可能会被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6条,违法经营者将根据情节面临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如果没有违法所得,将会被处以50万元以下的罚款;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被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
销售假冒商品涉及的法律问题。根据不同法律的规定,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刑法,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和制裁。销售不符合保障标准的产品的经营者需承担多种责任,包括赔偿消费者损失和罚款等。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消费者在购买不合格产品时的投诉渠道,包括向商家协商和向工商管理部门投诉。同时,文章详细列举了经营者可能面临的处罚情形,如商品不符合安全要求、质量不合格、销售禁止商品等。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的举证要求,消费者需提供产品原物、制造者销售者证明、有关部门质量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法律责任。文章列举了经营者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如操纵价格、低于成本倾销、捏造涨价信息等,并指出相应法律责任。对于全国性和区域性行为的认定,也做了明确规定。违法者将受到责令改正、罚款、警告甚至停业整顿等处罚
虚假广告的法律处罚。根据《新广告法》相关规定,发布虚假广告属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可责令停止发布并罚款。罚款金额根据广告费用计算情况而定,严重情况可吊销执照。涉及犯罪将追究刑责。经营者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否则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需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