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某购物中心购买的三百支派克笔被发现是三无产品,于是孙某将购物中心告上法院。然而,北京市第二人民法院认为孙某未能提供证据证明这三百支派克笔是为生活消费所需,因此认定孙某属于知假买假,不在消费法保护范围内,故不予支持。
法院在审查此案时,首先关注的并非商品是否为假货,而是定购卖人是否为生活消费所需。然而,这种审查实际上是既无必要又无法实现的。首先,生活的定义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等。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被视为生活。因此,为生活消费也应该包括所有形式的消费,而非仅限于日常生活消费。此外,消费的目的实际上是无法明确界定的。例如,自行车既是生活工具又是生产工具,购买自行车的人可能是为了上下班、工作、听报告或买菜,这算是什么样的消费呢?再举一个例子,作家使用派克笔写作,学生使用派克笔学习,这是否属于为生活消费呢?此外,商家和法律都无权也没有必要去界定购卖者如何消费。购买刀具的人可能用来杀人,也可能用来自杀;购买邮票的人可能并非为了寄信;购买笔的人也可能并非用来写字。因此,购买者如何为生活消费完全是购买者的自由和隐私,无需提供证据来证明。商家只有提供真实的商品的义务,而没有售假的理由;一旦售假被揭穿,售假者只能接受惩处,无权通过推测购买者的目的来对抗指控。法律也无需通过购买者购物的数量等来推测购买者的目的,更不能以此作为购买者不受消费法保护的理由。
即使一定要让购买者证明是如何为生活消费的,那么首先必须是真货才行。如果商品是真货,购买者当然可以通过使用来证明,例如使用三百支派克笔每支写一个字,或者赠送给希望工程等。然而,如何使用才算是为生活而消费的并无明确答案。而且,既然已经确认商品是假货,证明如何为生活而消费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假货没有被使用,也不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果购买者真的为生活而消费了假货,而这造成了严重后果,那么谁来负责呢?这已经不是双赔偿的问题,而是消费者和商家都会受到损害。
令人奇怪的是,法院更加注重对打假者的打击,而不是对售假者的惩罚。这实际上是在反过来对付打假者,而非团结一致对付售假者。这种做法令人无法理解。
赴韩整形失败后的维权问题。讲述了一个名为舒-雪的女孩赴韩整形后出现意外情况,多次赴韩维权遭遇困难的真实案例。同时,文章也给出了跨国维权的专业建议和法律解读,包括如何预防风险、哪些途径可以维权、如何取证以及适用哪国法律等问题。文章还介绍了韩国医疗仲裁院
商品房买卖合同中买房人的法律保护问题。我国法律体系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买受人有一定的保护,但存在局限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试图对惩罚性赔偿做出规定,然而存在法律依据不足的争议,其适用范围也超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则。因此,买房人需要了解相关法律
中国互联网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尤其是电子商务市场的巨大潜力。然而,面对网店谋划的实质性问题,如产品选择、采购渠道等,人们需要谨慎应对。同时,文章还提醒人们警惕互联网上的虚假宣传,特别是在加盟等领域存在的骗局,呼吁人们在选择加盟或投资时需谨慎考察。
消费者权益争议的五种解决方式。包括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委员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以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消费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