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证的申请和评定阶段,主要任务是受理并对接受申请的供方质量体系进行检查评价,决定能否批准认证和予以注册,并颁发合格证书。
对获准认证的供方质量体系进行日常监督管理,目的是使获准认证的供方质量体系在认证有效期内持续符合各项质量体系标准的要求。
(1) 认证申请的提出
(2) 认证申请的审查与批准
(3) 文加审查
(4) 现场检查前的准备
(5) 现场检查与评定
(6) 提出检查报告
(7) 审批
(8) 注册发证
(9) 供方通报
(10) 监督检查
(11) 认证暂停或撤销
(12) 认证有效期的延长
独立的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诞生于70年代后期,它是从产品质量认证中演变出来的。质量体系认证具有以下特点:
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不是企业的某一产品或服务,而是质量体系本身。认证的对象都是供方的质量体系,尽管涉及产品的范围有所不同。
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是有关质量保证模式标准,以ISO9001、ISO9002、ISO9003标准中的一项为最佳选择。
认证必须由与被认证单位在经济上没有利害关系,行政上没有隶属关系的第三方机构来承担,以确保公正性和可信性。
认证机构对认证企业给予注册和发给证书,获准认证的企业可使用注册标志进行宣传,但不得将该标志直接用于产品或其包装上。
质量体系认证是企业自愿、主动地提出申请的行为,旨在提高企业的质量信誉和扩大销售量。虽然市场压力可能迫使企业申请认证,但这不是认证制度或政府法令的强制作用。
国家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管理体制。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被认可的认证机构负责具体实施认证工作,审核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合规。地方政府监督部门则负责执法监督,确保认证工作的公正性和合规性。这一体制有
产品质量认证的依据和分类。一般产品以国际水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为认证依据,如有需要可制定补充技术要求。名、特、优产品则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确认的标准和技术要求为依据。加入国际认证组织的认证机构应以国际认证组织公布的标准为依据。根据与国外认证机构签订
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的相关内容。技术法规涉及产品特性和相关工艺、生产方法的规定,具有强制性,主要关注国家安全、产品安全等。技术标准则是经公认机构批准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影响国际贸易。合格评定程序用于确定产品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要求,包
产品质量认证的定义和种类。产品质量认证分为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其中安全认证属于强制认证,旨在验证产品保障人身安全和环保性能;合格认证则属于自愿认证,是对商品全部性能的综合质量认证。企业通过产品质量认证能提升产品竞争力,保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