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权益法规 > 欺诈性经营行为是如何认定的

欺诈性经营行为是如何认定的

时间:2023-11-17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6448
欺诈性经营行为是如何认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手心律师网网小编的步伐一起往下看看吧。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的定义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是指为个人的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根据该法规定,消费者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必须是为个人的生活目的而进行的,如果消费的目的是用于生产,则不属于消费者的范畴;其次,消费者必须是商品或服务的受用者;第三,消费的客体既包括商品,也包括服务;最后,消费者主要指个人消费。

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六十八条规定,构成欺诈行为一般必须具备以下4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陈述是虚伪的,并希望或放纵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即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即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存在认识缺陷;最后,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因为欺诈行为而作出的,即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与欺诈行为存在因果联系。

构成消费欺诈的情形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如果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将被认定为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1.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 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

3.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

4. 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

5. 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

6. 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

7. 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8. 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

9. 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

10. 骗取消费者的预付款

11. 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不按约定条件提供商品

12. 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

13. 以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实体店退换货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实体店退换货的具体法律规定。消费者在实体店购买的商品,若存在质量问题或不符合约定,可依法进行退换货。对于网络等销售的商品,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也可无理由退货。同时,消费者协会在处理消费者投诉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依

  • 双十一卖家虚假活动怎么赔偿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如果双十一卖家存在虚假活动,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退款并增加赔偿金额,赔偿金额为购买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的3倍,最低为500元。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商家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否则将受到罚款和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 了解以下法律知识,对消费欺诈说不!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方可认定为经营者实施了欺诈性经营行为。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遇到消费欺诈该怎么办

    遇到消费欺诈,可以与经营者进行协商,也可以找行政机关投诉,还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是《消法》对欺诈性损害行为规定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受欺诈可以适用《消法》,无疑给了消费者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商品房销售中的欺诈行为的加倍索赔是一

  • 构成欺诈性经营行为的要件有哪些
  • 欺诈性经营行为会受到行政处罚吗
  • 欺诈性经营行为是如何认定的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